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艺术风格的传承

      中国书画的传承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有兴盛也有衰落,它是受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对书画认识及对其不同表现的观念而影响的。中国书画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变革创新首先离不开对本民族传统书画的学习和研究,作为中国人只有我们很好的继承中国书画传统中最优秀东西,才能更好的去创新发展民族的书画艺术。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书画的传承,我们将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形象历史改变来探索中国书画传承的内在规律。 

      敦煌飞天是中国道教羽人和印度的佛教天人、中国的飞天和西域飞天、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有我国本民族特色飞天艺术。在这悠久的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朝代的不断变更,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融使飞天的形象面貌,动态和情境,都有很大的发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我们从飞天艺术的历代造型风格变化和传承进行研究,把飞天的形象历史改变发展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始融合阶段。莫高窟壁的创建年代,一般定为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在十六国时期的敦煌治乱兴衰的反复和后期的战乱带来的恐怖和灾难,使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想往也刺激了佛教发展和敦煌洞窟的兴建。从北凉到西魏,此时期是敦煌飞天萌芽和融合阶段。北凉的艺术是在本土文化艺术基础上,直接接收西域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所以大体上都是西域式飞天。北凉的飞天的形象特点是头部有圆环的光、方直的鼻子和夸张的眼睛和嘴、上身半裸,呈U字形飞行,飞行方向一致,动作虽单一,但富有强烈而夸张的视觉效果。运用凹凸晕染的表现方法,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富于立体感,代表作是二七五窟《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而北魏的飞天艺术风格是北方民族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物形象成中国化,成条丰型,头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飞,四周天花飞落颇有顾恺之之遗风。西魏敦煌的飞天,也正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融合与创新的阶段,西魏时期的二四九窟《西魏飞天》中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下方的飞天是西域式,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上方飞天是中原式。中原式飞天是中阴绘画,以儒家礼教思想为基础,穿深衣大袍,蔽体深远,笼形体于衣内,因而人物形象不见骨筋并且身材修长。面部较瘦,额骨较宽,颈部较长,细眉秀眼,面带微笑。不重立体感,着重表现“寓形寄意”的象征性的装饰美。可以说这个阶段敦煌飞天艺术是以学习和接受西域外来文化并将其与本土文化相融汇的过程,有其鲜明的艺术特点,但并没有完全形成成熟的本土文化。 

      第二阶段:创新高峰阶段。隋代是敦煌飞天创新的发展阶段,也是融合中西成一家的变革和成熟的时代。隋代在政治上的大一统,也带来了佛教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大统一。隋代艺术开始了在在形式,技法和风格上,以汉晋文化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精粹,探索创造新的艺术风格。隋代壁画一般用热土做底色,绘以青、绿、黑、白,间以叶金装饰,鲜艳多彩,装饰华丽是隋代壁画和彩塑的共同的特点。隋代莫高窟飞天是历代种类和姿态最丰富的一个时代,飞天的人物脸部有丰满型的,有清秀型;身材有健壮型和修长型。大多数的飞天身材比例匀称而且修长,腰肢柔细而姿态多变。飞天的服饰也各有特点,有半裸上身的,有穿长裙宽袖的,有穿短裙的无袖的;飞天的姿态比北凉时期更为丰富,有群飞的,有单飞的,形式各异,体态都自由舒展。同时在衣饰、面容、身态已和唐代初期的飞天的非常接近,即向中国化发展也为唐代的飞天的风格形成打下基础。 

      艺术风格最能体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隋和初唐可以说是敦煌风格基本形成,盛唐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高峰阶段。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两千年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三二一窟《初唐飞天》是唐代飞天代表作之一,飞天整体形象饱满而娇美,姿态轻盈,人体比例准确,线描流畅有力,色彩艳丽丰富。飞天人物更加人性化,又能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在人物姿态上有的手捧鲜花脚踩祥云,有器宇轩昂腾空而起的。既有轻松自由飘逸之气又有蓬勃奋发之感。在飞天的周围,祥云和香花漂浮散落,即体现了飞天自由快乐同时也表现它对佛陀的供养。这时的飞天达到了雄浑豪放,秀丽飘逸的统一。真正表现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美。唐代的飞天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这是和唐朝初期的开明政治和不断强大的国家实力,经济和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以及积极对外开放风不开的。从总体上说,隋唐时代是敦煌飞天中国化成熟期和艺术水平的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衰退末落阶段。唐代末期随着国家衰败敦煌的飞天即没有前期的奋发进取精神,也没有前期的自由欢乐之情。在飞天的人物造型上已由饱满变为清瘦,人物神态也由欢快变为哀怨忧思。在庄严的表情中透露出忧伤悲哀的神情,并无欢乐之感,衣饰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体现出了一种“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飞行姿态已无唐代前期那样激奋轻盈,显得有些沉重。这反映出唐代后期国力衰败和国人忧思的情绪。从唐代前期和后期飞天对比可以看出只有国家的政治经济的昌盛与富强才能真正的促进文化艺术的兴旺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因中唐以后社会上的割据因素依然存在,继续着分裂的局面[7]。敦煌艺术开始由最后的高潮走向末落,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大约460余年,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可以说即无隋代时创新多变,也无唐代时的进取奋发精神,逐步走向公式化。图形动态上无所创新,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五代敦煌的飞天的特点是飞舞的巾带经身体长三倍,飞舞的巾带中间有飘旋的在花朵,飞舞的巾带下面有彩云流转,飞天好似逆风翱翔在彩去上,整个画面对称均等,装饰性较强。窟内所画的飞天,以没有唐代飞天的生动活泼。西夏时期敦煌的飞天是本民族特点融入飞天形象之中。人物脸型圆鼓,身体健壮,身穿皮衣,手持莲花,由上向下的飞行。从人物形象服饰姿态都表现西夏党族生活习俗。总体来说这段时期飞天艺术是衰退末落阶段它又回到了地域化,民俗化的原点,但飞天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形式还是不同与北凉时期。还是高于那个时期的。 

      通过以上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历代的飞天艺术风格的特点的论述,探索了敦煌壁画飞天艺术历代传承的关系,也使我们理解飞天不只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是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复合体。敦煌飞天的历代的不同时期的艺术形象的变化和发展可以看出飞天的艺术传承也是经历产生,发展,高潮和衰落的过程,它是受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影响的。这个过程既有对前人的学习继承也有创新和改变,其中有起有落,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也使我们明白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是离不开对本民族传统书画的学习和研究,只有我们很好的继承中国书画传统中最优秀东西,才能更好的去创新发展民族的书画艺术。 
   
      注:该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书画传承史研究”(09C040)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