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丝绸之路:被考古颠覆的东西交流史
2015-04-02 10:05:39 来源:西部网 已浏览次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他所开拓的这条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道路被德国汉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按照流行的观点,这次历史事件被看做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开端。
但近些年间越来越多的考古新发现,则向我们透露着一个足够颠覆的信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若干条文明交流的通道。这些通道被命名为玉石之路、青铜之路、草原之路……不过很遗憾,因为年代太过久远,那些年穿行于这些道路上的人们,并没有像张骞那样青史留名。
来自地中海的“装饰品”
2011年,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在咸阳一处战国墓地中发现了几颗琉璃珠饰品,造型类似于蜻蜓的眼睛。打眼一看,这些珠子实在太过平常,如今的时尚青年们,就喜欢脖子上戴着,或手上缠着这样的珠子。
但在专家眼中,这些珠饰可不是一般之物,它的背后蕴含着早期文明交流的蛛丝马迹——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掌握琉璃的制造工艺,甚至到了唐代,琉璃制品还大量依赖进口。
但在距今4500多年前的埃及,那里的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制作技术,像这种“蜻蜓眼”的造型,也正是当地文化中“眼睛崇拜”的体现。
随后,这样的珠饰开始在临近的地中海区流行开来,再传到今天的伊朗地区,然后经中亚,通过西域进入中原。不仅秦都咸阳出土过,更东的韩国、魏国,以及更南的楚国,均有同样的发现。
给秦始皇修陵的外籍劳工
史书记载,秦始皇曾征20万刑徒为其修筑陵墓,但谁会知道,在这些刑徒中,竟然还有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
这一看似不可思议的发现,源于2003年年初的一次常规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对位于秦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进行清理时,在窑址旁边一个距地表约10米左右深的大坑中发现了百余具骨骸——应该是窑工的尸骨,死后被草草掩埋。
通过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而世界上具有这种“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的只有10例,分别属于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波斯人以及库尔德人。
青铜水禽身上的“洋技术”
依旧是秦始皇陵,在本世纪初出土于帝陵封土北侧的青铜水禽身上,文物修复专家们又有了新的惊人的发现。
这些栩栩如生的水禽,在铸造时竟然采用了一些和中国传统不太一样的工艺。比如青铜水禽表面的工艺缺陷及铸造缺陷,均以铜板镶嵌法进行补缀,这在中国先秦铜器上几乎没有发现,但在地中海地区特别流行,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青铜雕像上曾广泛使用这项工艺。
以上这三项,只是陕西近些年取得的一些考古成果。扩大到整个中国,还有许多同样出乎人们意料的新发现,来印证东西文明,早在张骞通西域前便已有了比较频繁的往来。
而颠覆固有的认识,这便是考古的魅力。
/>
责任编辑:小赖
但近些年间越来越多的考古新发现,则向我们透露着一个足够颠覆的信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若干条文明交流的通道。这些通道被命名为玉石之路、青铜之路、草原之路……不过很遗憾,因为年代太过久远,那些年穿行于这些道路上的人们,并没有像张骞那样青史留名。
来自地中海的“装饰品”
2011年,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在咸阳一处战国墓地中发现了几颗琉璃珠饰品,造型类似于蜻蜓的眼睛。打眼一看,这些珠子实在太过平常,如今的时尚青年们,就喜欢脖子上戴着,或手上缠着这样的珠子。
但在专家眼中,这些珠饰可不是一般之物,它的背后蕴含着早期文明交流的蛛丝马迹——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掌握琉璃的制造工艺,甚至到了唐代,琉璃制品还大量依赖进口。
但在距今4500多年前的埃及,那里的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制作技术,像这种“蜻蜓眼”的造型,也正是当地文化中“眼睛崇拜”的体现。
随后,这样的珠饰开始在临近的地中海区流行开来,再传到今天的伊朗地区,然后经中亚,通过西域进入中原。不仅秦都咸阳出土过,更东的韩国、魏国,以及更南的楚国,均有同样的发现。
给秦始皇修陵的外籍劳工
史书记载,秦始皇曾征20万刑徒为其修筑陵墓,但谁会知道,在这些刑徒中,竟然还有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
这一看似不可思议的发现,源于2003年年初的一次常规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对位于秦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进行清理时,在窑址旁边一个距地表约10米左右深的大坑中发现了百余具骨骸——应该是窑工的尸骨,死后被草草掩埋。
通过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而世界上具有这种“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的只有10例,分别属于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波斯人以及库尔德人。
青铜水禽身上的“洋技术”
依旧是秦始皇陵,在本世纪初出土于帝陵封土北侧的青铜水禽身上,文物修复专家们又有了新的惊人的发现。
这些栩栩如生的水禽,在铸造时竟然采用了一些和中国传统不太一样的工艺。比如青铜水禽表面的工艺缺陷及铸造缺陷,均以铜板镶嵌法进行补缀,这在中国先秦铜器上几乎没有发现,但在地中海地区特别流行,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青铜雕像上曾广泛使用这项工艺。
以上这三项,只是陕西近些年取得的一些考古成果。扩大到整个中国,还有许多同样出乎人们意料的新发现,来印证东西文明,早在张骞通西域前便已有了比较频繁的往来。
而颠覆固有的认识,这便是考古的魅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