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用典艺术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无论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还是坚决反对“四风”,习近平同志都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都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领导干部如果只表态不表率,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普通干部怎么会有改作风的动力?俗话说,领导不领,水牛掉井。领导干部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禁令只是说在嘴上、写在文上、挂在墙上,公款吃喝依旧,公车超配依旧,办公超标依旧,制度成了“稻草人”,改作风如何取信于人?就此而言,领导干部本身就是反“四风”的标准、改作风的标杆,越是严格要求自己,越能产生模范带动的辐射作用,释放出以上率下的正能量。
■ 原典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令亦如之。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于众,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
——﹝东汉﹞荀悦《申鉴·政体》
■ 释义
“政体”,即为政的要领。在《申鉴·政体》中,荀悦提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会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会要求别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要求自己。荀悦以此告诫统治者正人先正己,方能令行禁止,才是“善禁”。
荀悦的这一观点继承了儒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四百多年后的唐太宗堪称“善禁”典范,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魏征在上疏中亦言:“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可见,中国古代已将“正人先正己”视为“善禁”至要。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否则,啥也不能,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应该落实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诗,就是要求各级干部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民生工作,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一个人当官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面的许多困惑,比如抱怨待遇低、埋怨进步慢等等就可能迎刃而解。权力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如果想着一己之私,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如去干别的。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为官发财应两道,就是这个意思。
■ 原典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 释义
《咏煤炭》是明代名臣于谦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首联开门见山,咏煤点题。乌金:煤炭。阳和:和暖的阳光,借指煤炭的热能。意思是,开凿出来的煤炭,蓄藏着巨大的热量。颔联于写物中抒怀。爝(jué):火把。意为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炉火熊熊照破沉沉的黑夜。颈联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设喻。鼎彝: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喻诗人坚贞不变的决心。寓意人要以社稷为重,并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做贡献。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作者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堪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媲美。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自省意识,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都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尚书》中的这句话,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能只知道责备别人,总在别人那里找不是,而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陷,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样才能既促进团结,又改正错误;既给人空间,又让人进步。“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可谓道德原则中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辩证法。
■ 原典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上古时代﹞《尚书·商书·伊训》
■ 释义
上面这段话出自《尚书·伊训》。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教导太甲。这段话当是史官记录的伊尹的言论。
伊尹教导太甲说:“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在上位者能够明察下情,这样在下位者才能够对上竭诚。“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便被视为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说:“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言:“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可见,伊尹所言堪称嚆矢。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在习近平同志看来,“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公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操守。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在此之上,习近平同志给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强调,领导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这样,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我们党?就是因为在9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谋求的不是党的私利,不是党员干部的特殊利益,而是“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这是极其朴素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手中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自省自警:热衷追逐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怎能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又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 原典
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
■ 释义
《二程集》是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兄弟一生传道讲学言论的结集。二人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故世称“二程”。上面这段话是二程对《论语·子路》的解释。原文为:“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说的是鲁国的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政事。孔子告诉他:“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宽恕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发现并选拔贤才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对此,二程作了如下评语:“推此义,则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二程的学说被称作“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主张“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在他们看来,当政者是否具有公心,关乎国家兴亡。有了公心,可以使国家兴盛;没有公心,一切从私心出发,会使国家灭亡。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清,指的是清廉,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虑,谨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奋好学,刻苦上进。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能否干干净净干事,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经常面临的重大考验”,这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领导干部做到这三个字,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
■ 原典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南宋﹞吕本中《官箴》
■ 释义
吕本中(1084—1145年),南宋诗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其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关于吕氏《官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故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曰:‘上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案此三字,吕本中《官箴》中语也。’是数百年后,尚蒙圣天子采择其说,训示百官,则所言中理可知也。……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故有官者之龟鉴也。”文中提到的“上”,为康熙皇帝。另据清代史学家赵翼的《陔馀丛考》记载:“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说明“清、慎、勤”业已成为清朝通用的“官箴”。故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公德”中称:“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选自《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典故释义:杨立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