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用典艺术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编者按:近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约26万字的《习近平用典》,该书从总书记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每则典故的注释,以解读、原典、释义三部分构成,解读部分阐述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原典说明出处,释义部分解说义理。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习近平总书记以博大的历史胸襟、深邃的文化眼光,在多次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熔铸经典,启迪当下,体现了独特的“习式风格”,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赏和欢迎。本报理论版从这本书中选取了部分内容加以刊登,以飨读者。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 解读
这是一句格局宏大的诗,正适合表达在亚太这片广阔的水域中,各个国家奋力扬帆前行的壮阔局面。亚太地区,可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地区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利益,因此更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自中国的这些构想和倡议,得到众多国家积极响应,地区经济融合呈现出“多路推进,两翼齐飞”的进取阵形,一幅更富活力、繁荣互利的周边外交图景正徐徐展开。这句诗背后充满希望的亚太发展图景,也深深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外交方面的一些基本原则: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推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这让中国外交内涵更加丰富,格局更加宽广。
■ 原典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
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
离心寄何处,目击曙霞东。
——﹝唐﹞尚颜《送朴山人归新罗》
■ 释义
《送朴山人归新罗》是唐末湖北荆门僧人尚颜所写的一首赠别诗(一说为唐代诗人马戴作,《全唐诗》中为尚颜作)。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海上历程风光,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首联“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是作者预想的一幅气势恢宏的海景画卷。信:听凭,任由。意思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这风是顺风、好风、利风,承载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接下来,诗人想象着在一路好风的相送下,友人千里航程一路景。最后一句“离心寄何处,目击曙霞东”,写诗人离别后的怀想之情。当友人归去,天各一方,只有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指友人的故乡)遥望祝福。以景结情,借眼前之景寄万里不尽之情。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句古语,既有面向党内的,也有面向国外的。但不管说的是政治制度还是人类文明,不管说的是中国道路还是儒家思想,要表达的都是“多样性”的意涵。的确,从政治制度看,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有各国的体制,各国有各国的历史,怎么可能千篇一律?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国情选择合适的道路。从人类文明来看,既有卢浮宫也有故宫,既有金字塔也有大雁塔,怎么可能如出一辙?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正是多元多样的文化,才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正是各有特点的制度,才让我们的选择更丰富。从政治到文化,从制度到历史,只有认识到差别,才能真正尊重别人、坚持自己。
■ 原典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jù)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 释义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孟子指出,物品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倘若你将它们等同看待,就是扰乱天下。为此,孟子举例说明,如果巨屦(做工粗糙的鞋)与小屦(做工精细的鞋)同样价钱,那么,谁还肯做小屦呢?
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物质世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亦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人们内心世界的不同,就像他们各不相同的面貌一样。可见,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与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相对立,庄子则主张“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其思想主旨是“听其不齐而自齐”。这反映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我们说“中国梦”,正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上学就业到买车买房,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要求每个公民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尽一份力。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党的十八大强调,“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面对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矛盾,面对思想观念多元的状态,特别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共同之力量,以共同之奋斗,追求共同之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汇聚起来的力量。
■ 原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南宋﹞陆游《病起书怀》
■ 释义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陆游被免官后,移居成都西南浣花村,缠绵病榻二十余日,愈后作《病起书怀》二首,此为第一首。
这首诗从诗人身体衰弱、客居江边的现实境况起笔,以夜读诸葛亮《出师表》煞尾。诗人一生屡遭顿挫,年过半百仍壮志难酬。却在诗中说“事定犹须待阖棺”,表明他对前途依然充满希望。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可谓本首七律的“诗眼”,与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都表明作者虽然地位卑微,但从未忘却忧国忧民的责任。这句话也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之士用以自勉自励的座右铭。尾联写诗人夜半挑灯细读《出师表》,含蓄地表达了忠心报国的愿望。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