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池瑜:水墨画千年生命力,在于画家为之不懈探索和绘画创新

致力于中青年艺术家书画作品宣传和推广的艺融美术馆在2014年底策划的跨年艺术大展“素履之往:蔡劲松马良书山水画展”,以学术研讨交流会的形式在琉璃厂一得阁艺融美术馆成功举办,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水墨画在中国有很长的传统,已经超过上千年的历史,到现在仍然处在发展之中。水墨画从宋代以来逐步走向成熟,如北宋的李成、郑宽等,他们的山水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宋代以后水墨画已经成为主流,到明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董其昌推崇“南北宗论”,对水墨画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中国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写实主义、古典绘画的影响比较厚重。但是纵观20世纪最有名的中国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他们仍大都擅长画水墨画。20世纪中期人们曾批判传统水墨画的颓败,寻找中国画复兴之路,结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充分证明了水墨画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致力于中青年艺术家书画作品宣传和推广的艺融美术馆在2014年底策划的跨年艺术大展“素履之往:蔡劲松马良书山水画展”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教授、美术理论家陈池瑜表示,水墨画仍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很多画家在为当代水墨画的发展进行着不懈探索和绘画创新。蔡劲松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宣传部长、艺术馆馆长,一方面他承担着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学校艺术馆等大学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播工作;另一方面他自己在艺术创作涉及到国画、雕塑和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水墨山水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面貌和特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良书(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陈池瑜(中)蔡劲松(右)

      陈池瑜在“素履之往:蔡劲松马良书山水画展”开幕式论中国山水画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交流会上表示,蔡劲松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墨色效果细润,汲取和综合了历代山水画大家董源、石涛以及现代山水画家黄宾虹等人的笔墨意蕴。在创作中,能够看出蔡劲松同时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画家,他一方面注重山水画构成和笔墨技巧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材料的探索运用。比如他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手工宣纸、使用家乡贵州的非遗材质、甚至在水墨里添加牛奶等材质,以增强画面的墨韵和意境效果,使作品最后呈现出非常好的特质。谈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陈池瑜谈及蔡劲松有一组新作以黄色做背景,区别于以往其他作品,图式构成与用色大胆,不是写生,而是源自从小生活在贵州山区的经历与烙印,故乡的山水已经像血脉一样,自觉地融汇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可以算是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印象主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蔡劲松 雁过草木忙 纸本水墨

      马良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艺术学教学工作,在清华美院读博士时,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画形态与结构》获得了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奖。在画展集中看到他的现代田园山水画作品时,陈池瑜表示为之一振,“这与马良书以前的历史题材、水墨人物等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组创作,与他在清华美院接受的艺术渲染有关。追溯到清华美院前身中央工艺美院,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形式,重视色彩”。现代中国工笔画的两位大师陈之佛、祝大年先生,也一直强调艺术创作中形式、风格和色彩探索的重要性。马良书的田园山水画创作,从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样式,呈现出色彩浓郁、自然清新的诗意和气象,同样具有非常鲜明的绘画特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良书 菜花桃花一处开
责任编辑:缪斯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