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将成艺术品市场新常态
2015-01-14 10:27:24 来源:金融投资报 已浏览次
2014年的艺术品市场拍卖市场,仍然承袭着2012年以来的成交量下降态势,尤其是成交量的逐级下探,表明整个市场仍未见底。而随着收藏投资者趋于理性和艺术品炒作泡沫的破裂,部分名家名作被打折拍卖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艺术品市场日趋理性的背景下,艺术品市场的调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低迷也将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新常态”。
市场越发理性成交业绩下滑
到目前为止,国内艺术品市场上的秋拍已完美收槌。根据各大拍卖公司公布的成绩单来看,业绩普遍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仅有极个别拍卖行的业绩出现逆市增长。而从国内排名前端的五大拍卖行来看,也基本可以判断出,2014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仍承袭2012年以来的成交量下降态势,而且目前市场的调整仍然在进行当中,市场的见底信号并不明显。
记者对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这五家拍卖行2014年秋拍业绩进行统计后发现,在2014年秋拍中,这五家拍卖行的成交额均较2014年春拍有所下降,并且整体降幅都在20%以上。而与2011年春拍市场最高峰时的数据相比,2014年秋拍的成交额更是几近“腰斩”,降幅达到46%。另外,记者还发现,在一线拍卖行秋拍业绩整体回落的背景下,二线拍卖行的业绩下滑得则更为厉害。包括北京荣宝、北京诚轩等拍卖行2014秋拍业绩也较2013年秋拍回落了近30%。
来自雅昌艺术网的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18日,2014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量较2013年同期下滑了18.26%,成交额下滑了17.37%。数据显示,自2012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向下调整以来,即使如今已连续调整了6个拍卖季,但市场见底信号依然不明,仍然处于调整的泥潭之中。
天价或是偶然名家名作降价
在2014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虽然也有成交价高达2.8亿元的“明代斗彩鸡缸杯”、3.48亿港元成交的“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1.1615亿元成交的乾隆皇帝御笔书法《白塔山记》等天价拍品夺人眼球,但细心分析发现,这些天价成交的拍品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都是平时市场上难得一见的精品,甚至还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孤品,加之这些拍品流传有序,一直被收藏界看好,出现天价就在情理之中,并且这样的天价也是偶然出现的,因此不能说明艺术品市场已经恢复到了前两年的高峰状态。
记者发现,实际上当艺术品拍卖市场连年缩量之后,原来一些价格坚挺的名家名作也有点扛不住了。来自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曾经领跑市场的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当年张大千书画作品的均价为101万元/平方尺,到2014年年底拍卖成交均价已降至49万元;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指数也从当年125万元/平方尺,下降到如今的76万元,足见名书画作品的降幅十分明显。更为明显的例子是目前所知徐悲鸿只画过两套的《动物十二生肖》册页,一套是画给前妻蒋碧微的,2004年拍出880万元,2007年再次上拍,拍出7280万元;另一套是画给女学生张倩英的,2014年第一次上拍,结果以4600万元被刘益谦拿下。一样的题材、尺幅,价格回落了三分之一以上,而拍卖公司还是认为这个价钱在今年市况中属于不错的,但艺术品这种“打折”拍卖的例子在往年的拍卖场上并不多见。
谈到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这种“打折”拍卖的现象时,有业内人士表示,的确有些藏家买了艺术品后,碰到一时缺钱,急于出货,但市况不好,才是藏家打折拍卖的真正原因。“尽管打折拍卖的过程不让人开心,但却挤去了泡沫。”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调整仍然持续市场不会崩盘 对于2015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行情也是潮起潮落,如今市场已经变得十分成熟,藏家也越来越理性。由于艺术品市场的好坏与整个经济形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即经济形势向好时,投资者就会信心满怀,艺术品价格也就会呈现上涨趋势,反之当经济形势不乐观时,艺术品价格往往就会呈现下跌趋势。而对于当前来说,国内经济形势放缓已是事实,这就决定了艺术品市场也会延续调整。“当然,调整并不意味着整个市场崩盘。”四川嘉士利拍卖公司负责人林先生表示,预测市场前景最简单的方法,还是要看供求关系,就2015年而言,艺术品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不会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是精品,相信价格还会保持坚挺,甚至出现上涨,而调整的艺术品只会是那前些前期累积了大量泡沫的艺术品。林先生认为,在整个艺术品市场整体不佳的情况下,市场上也会出现不少的亮点。像2014年秋拍,中国嘉德和北京匡时推出的明清书法专场拍卖,多数拍品以超过最高估价成交,从而成为2014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最大看点。另外,一些二三线名家作品以及一些低估值品种重新得到市场认可,说明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依然存在着众多的投资机会。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