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谈黄健艺术:陶瓷绘画中的宋元境界

走进黄健的工作室,的确是一种偶然。但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深入交流与观摩,让我对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更多眼前一亮的感知与新生发的期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西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健作品

 

      走进黄健的工作室,的确是一种偶然。但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深入交流与观摩,让我对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更多眼前一亮的感知与新生发的期许。


      一


      陶瓷绘画作为陶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已有之,历史源远流长。但要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可能还存在学术上的一些论争。我想,黄健之所以把陶瓷绘画定位自己的一个创作主攻方向,自有他的道理。


      眼下,有一个事实不容否定,那就是陶瓷绘画近多年来,似乎正在大行其道。这不仅仅表现在大批画家纷纷将陶瓷作为一种载体,在陶瓷上创作,俗称“画瓷”。在当下,没画过瓷的画家可能几乎是难以找到了。并且,很多陶瓷艺术家也纷纷将陶瓷绘画作为更多独立的作品形式不断创作出来,也更多丰富并推动了陶瓷绘画艺术的独立发展。事实上,陶瓷绘画之所以能够在陶瓷艺术越来越走向综合化、多元化趋向的过程中,日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绘画艺术,就是因为它在不断地实践与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语言系统、以及艺术表现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基于自身艺术系统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特质,从而使得陶瓷绘画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艺术魅力与艺术感召力。我想,这可能就是近多年来,陶瓷绘画艺术不断受到艺术界的青睐与市场界的欢迎的根本原因吧。


      虽然当下陶瓷绘画艺术发展的局面是喜人的,但面对这一格局,我及一些有追求陶瓷艺术家却有另外的一些思考:陶瓷绘画艺术最为本质的特质是什么?其相应的审美标准又是什么?画家画瓷从陶瓷艺术的角度看,其意义又是什么?我一直以为,如果当下的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新的尝试,在陶瓷这一媒介上作一些创试,我认为无可厚非。但如果说一个画家把水墨画或其它绘画体验搬到陶瓷上来,作为一类作品,我认为则是一种误区,甚或对市场、对创作是一种误导,严重一点讲,是一种灾难。我们不能抛开陶瓷艺术的特质而去谈审美的共性问题。事实上,陶瓷绘画艺术的基础是它的工艺性,审美是工艺实现的一种结果。工艺讲求的是流程、规范、经验,即是说,创作的预想与结果需要工艺链条过程的链接,这种磨合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感觉,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经验和耐心。而这对于一个水墨画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他可能永远找不到利用毛笔、水墨、宣纸进行作画时的那种灵动而无限的快速响应与变化。所以,对于画家画瓷,我们仅可当做是“业余”“玩”一把,因为那样画出来的瓷与陶瓷绘画艺术不是一回事。我想画家应当有这种“自知”。黄健在实践中体悟到,艺术虽然是相通的,但在很多时候要想在审美层面、在创作层面进行跨界,不应该是顺手就来的,而是有条件的。由水墨绘画而陶瓷绘画就是一个这样的跨界过程,陶瓷绘画艺术就是面对陶瓷这种绘画材料,基于陶瓷工艺及其技法、利用陶瓷特有的绘画语言与技术,所创作出来的具有审美特质、符合审美旨趣的艺术作品,而绝不是仅仅将画画在瓷面上,分出什么工笔与写意。


     


      黄健是一位艺术家。他之所以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是由于他的专业、家学背景及他的喜好。如果说一个人的专业及其背景是一种条件的话,喜好可能就是一位艺术家持久地专注于创作的直接动力了。可是,当我们在不断地走进黄健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气质与个性往往主导着他的创作以及作品的品质。黄健本科就读于中央工艺美院,又攻读了设计史论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他初始研究陶瓷器物、雕塑,进而拓展至陶瓷绘画。在这一过程中,他特意避开了世俗化、传统化的题材,也没有走雅俗共赏的陶瓷绘画路子,而是迈入了风险极高的、关于陶瓷绘画由具象不断走向抽象的水墨表现主义陶瓷绘画艺术的探索。他这种探索的难度和意义,无论是在艺术实践上,还是在陶瓷绘画艺术的理论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标示性意义。具体来看,首先,黄健的探索是体系化、建构性的探索,在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案例研究意义。这表现在,在陶瓷艺术的审美思想上,他正在或试图去突破过去的或既有的一些理念,在深入道、庄思想的同时,把视觉的审美与中国文化精神的正气、大气等雄浑气度进行融合,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更多的文化厚度与精神力量。而将这一探索取向有效落实的路径与手段,是黄健在陶瓷绘画语言、技术上的苦心孤诣的探索,以及稳定而有效的表现。其次,黄健在陶瓷艺术上的探索,我们之所以强调其难度,最重要的是这种探索不是在某一点上的生发,或是迂回包抄的某种所谓的整合出新,而是立足于文化精神高度,重在陶瓷绘画语言进行目标突破的一次正面强攻。在对绘画语言的探索上,他首先积极地借鉴传统、借鉴水墨、再进行探索:即解构与重塑。他在语言本体的层面,展开对陶瓷绘画艺术表现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个性与艺术创作不断调适,创造并发现了稳定而适合心性表达的陶瓷绘画语言形式。第三,在工艺的稳定性与技术手段的成熟性的探索中,找出了一整套工艺及技术方法体系,为其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稳定而又可靠地保证。第四,黄健最直接的探索指向就是陶瓷绘画艺术的当代性。事实上,当下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不容乐观,最为重要的是创作的艺术水平不高,陈陈相因,老气横秋。有一些所谓的创作,也不过就是一种试验与猎奇,很难有相应的基础与长远深入发展的可能。而黄健的这种基于艺术语言、依于工艺技术的创新与探索,则是系统性的、架构性的。特别是在陶瓷绘画由经典、近现代、向当代性转型方面,意义更为重大。他在陶瓷绘画当代性方面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基于三个大的方面:其一,是绘画语言的信息量探索。其二,是陶瓷绘画语言空间的探索。其三,是陶瓷绘画传统与当代审美趣向的融合探索。而这三方面的探索,可以说是暗合了陶瓷绘画艺术探索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可预期的重要可能。


     


      我们之所以强调黄健是一位艺术家,就是因为艺术家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成就了他的艺术。而这种创造精神,表现在黄健神圣最为基本的就是两条:一是艺术上的自信;二是文化上的自觉。


      黄健在艺术上的自信源自其专业能力和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入了解与挖掘。他幼乘家学,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研习书法与中国画,这种来自幼小心灵的启迪与体验,使他对中国绘画的研究与把握是在艺术创作层面的,而不仅仅是爱好与普及。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使他已经步入中国书法艺术家及中国水墨艺术家的行列。在这一厚实的文化、艺术陶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他又经过中央工艺美院的科班学习及硕士阶段的理论提升,再加之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探寻,使得黄健能够在今天,站在了艺术的高点上,来观察与思考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格局与走向,并将自己的这种判断,毫不犹豫地落实在自己的艺术探索中,落实在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中。虽然是他的作品并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甚至许多专业人士及研究者也未能系统的观赏,但他的作品一经问世,其所散发出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品质,就会让人过目不忘。我想,这既是作品的艺术表现的冲击力使然,更是黄健艺术创作所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动。


      文化的力量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文化自觉上,对大众如此,对艺术家也不例外。黄健的艺术探索一步步走来,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没有偏离中国艺术的精神。既就是在陶瓷艺术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绘画的境界与精神。他近几年的创作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上追宋、元境界的努力,把静穆、清雅作为作品的审美趣向,把正气、清气、大气作为作品文化品质的追求。对一个家学深厚且受过传统学院派教育同时有过学术研究经验的人而言,黄健无疑深深的懂得宋、元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汉、唐之后唯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正统传承的莫过于宋,而元深深的承袭了宋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艺术传统,而宋之前艺术品留存的稀缺性又让今人欲窥汉传统堂奥而无端,但宋代有着相对大体量的艺术品实物的留存,其中不仅包括大量的绘画艺术品、更有着丰富的陶瓷艺术品。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系统而完整的勾勒出一个整体的传统艺术面貌,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今人可资无限吸取的艺术源头。黄健无疑认识到了这种资源的珍贵性,从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对宋、元审美特质的学习、挖掘、借鉴,这种认识本身就是当下很多“无根之木”的匠人们所无法比拟的。宋、元气象或风度让黄健的艺术创作天然的生出一种“血统”纯正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仅在黄健的陶瓷作品中能够感知到,在他的水墨绘画、书法作品中,也同样有着自然的流露。


      除此之外,以宋、元艺术境界的审美气质及审美形式为基,黄健在语言层面积极创新、大胆出新,没有既定的框框,把水墨表现中的随机与必然、偶然与肯定的处置理念引入到陶瓷绘画中来,将水墨绘画作品中的试验性探索观念引入到陶瓷绘画中来,让随机与经营有机融合,将工艺与技术过程中的偶然、随机的变化,置于基于结构对审美的把握中,既体现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专业水准与技术难度,又保持了作品绘画语言的鲜活个性,努力地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釉彩的工艺变化(如窑变等)而产生的美轮美奂的审美效应,进一步发展、变化,并使之成为陶瓷绘画中有结构的变化,成为在陶瓷绘画语言进化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或者部分。这种在文化上的自觉,使黄健在陶瓷绘画艺术上的探索,就有了更多的担当、更多的活力,以及更为深刻的审美建构的历史感。


      四


      对于一个充满艺术创造力的人来讲,陶瓷绘画艺术既充满着诱惑,又充满了束缚。所以黄健的水墨作品中重视那种清雅的气质与飘渺的状态;而他的书法,则是在力量的快速变化之中流露出掩不住的纵横之气。也许正是在黄健的陶瓷绘画作品、水墨作品、书法作品的三方观照之中,发现他内心之中关于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当代、表现与制约等深度思考的张力。可能艺术家最为擅长的就是在这些张力中舞蹈。我们虽然在很多数时候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作品会让我们靠近他们的心灵:或近或远……


      面对黄健,你可以这样理解:艺术,其实就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


      2014年10月20日西沐于水木轩急就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