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谈黄健艺术:陶瓷绘画中的宋元境界
走进黄健的工作室,的确是一种偶然。但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深入交流与观摩,让我对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更多眼前一亮的感知与新生发的期许。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西沐
黄健作品
走进黄健的工作室,的确是一种偶然。但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深入交流与观摩,让我对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更多眼前一亮的感知与新生发的期许。
一
陶瓷绘画作为陶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已有之,历史源远流长。但要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可能还存在学术上的一些论争。我想,黄健之所以把陶瓷绘画定位自己的一个创作主攻方向,自有他的道理。
眼下,有一个事实不容否定,那就是陶瓷绘画近多年来,似乎正在大行其道。这不仅仅表现在大批画家纷纷将陶瓷作为一种载体,在陶瓷上创作,俗称“画瓷”。在当下,没画过瓷的画家可能几乎是难以找到了。并且,很多陶瓷艺术家也纷纷将陶瓷绘画作为更多独立的作品形式不断创作出来,也更多丰富并推动了陶瓷绘画艺术的独立发展。事实上,陶瓷绘画之所以能够在陶瓷艺术越来越走向综合化、多元化趋向的过程中,日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绘画艺术,就是因为它在不断地实践与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语言系统、以及艺术表现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基于自身艺术系统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特质,从而使得陶瓷绘画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艺术魅力与艺术感召力。我想,这可能就是近多年来,陶瓷绘画艺术不断受到艺术界的青睐与市场界的欢迎的根本原因吧。
虽然当下陶瓷绘画艺术发展的局面是喜人的,但面对这一格局,我及一些有追求陶瓷艺术家却有另外的一些思考:陶瓷绘画艺术最为本质的特质是什么?其相应的审美标准又是什么?画家画瓷从陶瓷艺术的角度看,其意义又是什么?我一直以为,如果当下的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新的尝试,在陶瓷这一媒介上作一些创试,我认为无可厚非。但如果说一个画家把水墨画或其它绘画体验搬到陶瓷上来,作为一类作品,我认为则是一种误区,甚或对市场、对创作是一种误导,严重一点讲,是一种灾难。我们不能抛开陶瓷艺术的特质而去谈审美的共性问题。事实上,陶瓷绘画艺术的基础是它的工艺性,审美是工艺实现的一种结果。工艺讲求的是流程、规范、经验,即是说,创作的预想与结果需要工艺链条过程的链接,这种磨合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感觉,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经验和耐心。而这对于一个水墨画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他可能永远找不到利用毛笔、水墨、宣纸进行作画时的那种灵动而无限的快速响应与变化。所以,对于画家画瓷,我们仅可当做是“业余”“玩”一把,因为那样画出来的瓷与陶瓷绘画艺术不是一回事。我想画家应当有这种“自知”。黄健在实践中体悟到,艺术虽然是相通的,但在很多时候要想在审美层面、在创作层面进行跨界,不应该是顺手就来的,而是有条件的。由水墨绘画而陶瓷绘画就是一个这样的跨界过程,陶瓷绘画艺术就是面对陶瓷这种绘画材料,基于陶瓷工艺及其技法、利用陶瓷特有的绘画语言与技术,所创作出来的具有审美特质、符合审美旨趣的艺术作品,而绝不是仅仅将画画在瓷面上,分出什么工笔与写意。
二
三
我们之所以强调黄健是一位艺术家,就是因为艺术家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成就了他的艺术。而这种创造精神,表现在黄健神圣最为基本的就是两条:一是艺术上的自信;二是文化上的自觉。
黄健在艺术上的自信源自其专业能力和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入了解与挖掘。他幼乘家学,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研习书法与中国画,这种来自幼小心灵的启迪与体验,使他对中国绘画的研究与把握是在艺术创作层面的,而不仅仅是爱好与普及。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使他已经步入中国书法艺术家及中国水墨艺术家的行列。在这一厚实的文化、艺术陶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他又经过中央工艺美院的科班学习及硕士阶段的理论提升,再加之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探寻,使得黄健能够在今天,站在了艺术的高点上,来观察与思考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格局与走向,并将自己的这种判断,毫不犹豫地落实在自己的艺术探索中,落实在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中。虽然是他的作品并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甚至许多专业人士及研究者也未能系统的观赏,但他的作品一经问世,其所散发出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品质,就会让人过目不忘。我想,这既是作品的艺术表现的冲击力使然,更是黄健艺术创作所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动。
文化的力量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文化自觉上,对大众如此,对艺术家也不例外。黄健的艺术探索一步步走来,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没有偏离中国艺术的精神。既就是在陶瓷艺术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绘画的境界与精神。他近几年的创作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上追宋、元境界的努力,把静穆、清雅作为作品的审美趣向,把正气、清气、大气作为作品文化品质的追求。对一个家学深厚且受过传统学院派教育同时有过学术研究经验的人而言,黄健无疑深深的懂得宋、元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汉、唐之后唯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正统传承的莫过于宋,而元深深的承袭了宋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艺术传统,而宋之前艺术品留存的稀缺性又让今人欲窥汉传统堂奥而无端,但宋代有着相对大体量的艺术品实物的留存,其中不仅包括大量的绘画艺术品、更有着丰富的陶瓷艺术品。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系统而完整的勾勒出一个整体的传统艺术面貌,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今人可资无限吸取的艺术源头。黄健无疑认识到了这种资源的珍贵性,从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对宋、元审美特质的学习、挖掘、借鉴,这种认识本身就是当下很多“无根之木”的匠人们所无法比拟的。宋、元气象或风度让黄健的艺术创作天然的生出一种“血统”纯正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仅在黄健的陶瓷作品中能够感知到,在他的水墨绘画、书法作品中,也同样有着自然的流露。
除此之外,以宋、元艺术境界的审美气质及审美形式为基,黄健在语言层面积极创新、大胆出新,没有既定的框框,把水墨表现中的随机与必然、偶然与肯定的处置理念引入到陶瓷绘画中来,将水墨绘画作品中的试验性探索观念引入到陶瓷绘画中来,让随机与经营有机融合,将工艺与技术过程中的偶然、随机的变化,置于基于结构对审美的把握中,既体现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专业水准与技术难度,又保持了作品绘画语言的鲜活个性,努力地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釉彩的工艺变化(如窑变等)而产生的美轮美奂的审美效应,进一步发展、变化,并使之成为陶瓷绘画中有结构的变化,成为在陶瓷绘画语言进化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或者部分。这种在文化上的自觉,使黄健在陶瓷绘画艺术上的探索,就有了更多的担当、更多的活力,以及更为深刻的审美建构的历史感。
四
对于一个充满艺术创造力的人来讲,陶瓷绘画艺术既充满着诱惑,又充满了束缚。所以黄健的水墨作品中重视那种清雅的气质与飘渺的状态;而他的书法,则是在力量的快速变化之中流露出掩不住的纵横之气。也许正是在黄健的陶瓷绘画作品、水墨作品、书法作品的三方观照之中,发现他内心之中关于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当代、表现与制约等深度思考的张力。可能艺术家最为擅长的就是在这些张力中舞蹈。我们虽然在很多数时候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作品会让我们靠近他们的心灵:或近或远……
面对黄健,你可以这样理解:艺术,其实就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
2014年10月20日西沐于水木轩急就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