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行为艺术——雾霾

      北京昨天起全面实施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包括汽车单双号限行、全市范围内所有工地一律停工等等,标志着中国首都正式进入从11月3日至11月11日的“APEC时间”。

      北京这两天也一扫前些日子的雾霾笼罩,蓝天重现。雾霾散去,城市雾霾不是不可除,实在是排放的污染物太多。昨天开始的汽车单双号限行措施一下子让使北京车流量减少近一半,就连平时拥堵不堪的状况明显改善。

      对于生活在北京的多数人而言,出行已经成为了当前一个十分要紧的难题。作为全国“雾霾”最为严重的几座城市,出行难已经不再仅限于交通是否便利、路途是否顺畅等方面,而变成了出门是不是先要准备一个足够安全好用的口罩了。

      据中通社报道,单双号限行措施昨天凌晨3时开始施行,11月3日至11月12日这10天,每天3时至24时,按车牌尾号单号单日行驶、双号双日行驶。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市所属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机动车也全天停驶70%。

      报道称,交管部门会上路严查违反管理措施的车辆,同时,还会利用路面的交通违反探头参与执法,对于闯限行的车辆,交管部门将处以100元人民币不记分的处罚。

      此外,北京“最严停工令”也从昨天起开始实施,单位违规将面临停标两个月的处罚。根据要求,11月3日零时至11日24时,除抢险抢修工程外,五环内和怀柔城区应停止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作业。

      11月的北方也将开始燃煤取暖,会议期间,北京空气质量保障难度加大。中国广播网报道,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王玉明说,北京燃煤热电机组将由原来的10台减到6台,改以燃气热电厂供电,确保老百姓的取暖不会受影响。

      中新社报道,山西省将采取临时性减排措施,距离北京市600公里范围内的大同、朔州、太原等六市划分为重点控制区,通过停产或检修、限产、加强管理等措施,将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再减少30%。

      河北省环保部门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加大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处理违法企业。天津市政府则承诺做好限产限排等八个方面的工作。据网友贴的图片,天津滨海新区公告称,将在会议结束后,才开始供暖。

      环境的恶化已成不争的事实。每天对着Pm爆表的数据,不少人都会考虑今天是否还应该出去走走,即便是节假日,出门也有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其实,雾霾已然成为了一个城市的面孔,一个城市的良心,一个城市的艺术行为。

      雾霾相关新闻:

      东航一航班备降时被要求空中放油 险酿空难

      据长江商报消息,10月25日晚,一架载有近200人的由日本旭川飞往北京的东方航空公司航班号为MU750的航班遭遇北京的严重雾霾,当该机准备备降济南、青岛两机场时,均遭拒绝,以致这架飞机一直在华北上空多次往返,当最终在青岛落地后,机内燃油1520公斤仅够飞行约半个小时,险酿险情。

      雾霾天气杀死了中国足球的未来

      清华大学人体运动专家陈小平表示,雾霾天气下,一切运动都不适合,“除了将运动移至室内,可以稍微减缓雾霾对人体的影响外,没有任何办法。”雾霾对于全民足球推广的打击是致命的(严格说来,室内足球和室外足球完全是两种运动),如果巴阿大战当晚空气污染达到红色预警,国际足联完全有理由以“伤害身体健康”为由介入,只是FIFA不愿意触怒崛起的中国罢了。

      巴西众将吐槽北京雾霾 罗比尼奥:感觉呼吸困难

      罗比尼奥就对雾霾天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感觉呼吸困难,嗓子也非常的干燥,感觉就要发烧一般,又好像是吸入了浓烟,这种问题是你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面对。我们不能去找借口,在赛场上,我们会试着忘记污染,踢出精彩的比赛。”巴西另外一名锋线球员塔尔德利则深受雾霾天气折磨,“眼睛疼得难受,而且肿胀,就像火烧一样。”

      雾霾中的北京生活:段子、口罩、净化器

      一位姓程的老人在北京居住了十年。他说,社区中一些患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朋友在这种天气病情会加重,因此老人们互相提醒,雾霾天都不出门,待在家里。

      上海雾霾"元凶"年内"锁定" 工业交通是主要污染源

      据《新闻晨报》报道,根据环保部要求,今年年底前,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将向公众公布权威版雾霾"源解析"报告,北京、天津、石家庄则要在今年6月底前公布相关数据。记者昨天从环保部门获悉,上海已取得"源解析"的初步成果,工业和交通是主要污染源,外来污染物仅占两成。

      生活在这样一个雾霾的城市,不是你换台就可以逃避的。雾霾,说到底是城市的人性的写真,在这个行为艺术的背后,我们每个人都有参与者。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