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延光: 手机摄影为大众提供更为多元的拍摄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摄影作为记录工具、作为传播手段、作为艺术表达方式,已经实现了日常化和大众化。“北京国际摄影周2014”充分显示了摄影大众化趋向,汇集了丰富的可供公众参与的活动内容。“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作品展就是摄影大众化的有益展示,为公众展示手机摄影的魅力,展现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可能。在本届摄影周与时俱进的“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作品展中,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了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图片总监、中国摄影学会副会长贺延光,看他如何以一个专业的摄影人角度,看待数码时代技术革新的大众摄影现象。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在新媒体时代,摄影作为记录工具、作为传播手段、作为艺术表达方式,已经实现了日常化和大众化。“北京国际摄影周2014”充分显示了摄影大众化趋向,汇集了丰富的可供公众参与的活动内容。“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作品展就是摄影大众化的有益展示,为公众展示手机摄影的魅力,展现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可能。在本届摄影周与时俱进的“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作品展中,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了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图片总监、中国摄影学会副会长贺延光,看他如何以一个专业的摄影人角度,看待数码时代技术革新的大众摄影现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作品展

      随着科技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照相机得到了普及,技术门槛的降低,摄影走向大众化。面对科技发展引发的照相普及大众化,贺延光告诉记者,其实,这对摄影来讲是一个好事,水涨船高。原来评论照片只是业内人的事儿,大众没拿过照相机,摄影师拍什么就看什么,现在大家都能拍照片了,业内人拍的照片要经过大众的检验,社会上出现了公共照片事件,假照片会得到全民讨论,所以照相技术的普及,是一件好事。贺延光同时表示,现在的社会“水”涨了,为什么“船”却没有高?是因为不管相机形式上发生怎么变化,拍照内容才是至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作品展

      目前手机的拍照比赛越来越多,最积极的是手机运营商,作为职业摄影师来讲,有时候照相手机也是可以代替相机的。“我曾经有过一次经历,那一年伦敦爆炸,上报照片就是用手机拍摄的,因为现场没有摄影师,那天恰好是我值班,等到晚上新闻定稿时路透社的照片就出来了,我们选了两个救援队员搀着一个女人出来,女人满脸是伤,贴着纱布只露出眼睛的照片,后来那张照片还得了奖,这个说明什么?照相机没在场的时候手机是可以代替的,正因为它具备这种功能,手机开始普及起来。但是我们还要从另外一方面来想,手机拍照的普及不代表是摄影的普及,摄影更关注的是拍摄内容。现在拿手机拍照的人大多是少男少女,玩和专业摄影还是有区别的,它不太可能成为哈苏、代替哈苏,专业来讲它的功能目前还不够,今后手机拍照的性能也可能会上去,但是等它上去的时候我们的专业相机水平也会有所提升。”

      贺延光同时表示,比起摄影的拍摄内容,工具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因一幅摄影画面而感动,一定是被它的内容吸引,而不会想这是用什么机器拍的,尼康、哈苏或是手机,对多数人来讲一定是被内容俘获,所以摄影的大众化,专业摄影人不必恐慌,摄影的核心价值是内容,而手机摄影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拍摄机遇。

责任编辑:缪斯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