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觉民:冥思于无声之处的艺术

知名艺术家杜觉民
和杜觉民老师对话,你总能被他熠熠不绝的思想火花飞溅一身,敬仰不禁而起。他既能严谨地写出关于《逸品审美思想的浅析》之类古意深远的旧式修辞文,亦曾用一周时间通读完了英国学者彼得 沃森所著厚达970页的《20世纪思想史》,对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同样了熟于心。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而西方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则是需要具备懂专业、懂哲学、懂政治、懂艺术等四种知识。于中于西,杜觉民都无愧于这个文人和知识分子的称谓。
叔本华曾说,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有“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 在杜觉民心中有三位逸品大师:倪瓒、徐渭、八大山人,三位先贤通过对各自际遇的冥思体味,以其特有的人格气质,特有的思想境界倾注于作品中,完成了渺小个体与自然的溶入及思想的最终超脱,真正达到了艺术所追崇的“胸中脱其尘浊”、“宇宙在乎手者”的理想境界。
.jpg)
杜觉民作品《高逸图》
这是杜觉民认可的艺术和思想境界。在他的世界里,艺术是真诚的、纯粹的,不容有瑕。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艺术家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独立精神及自由意志下对这个世界的整体理解和反映。艺术不是技术,技术是思想的浅层次表现,艺术则是隐藏于技术表象后思想、精神、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衡量艺术的尺度唯有两个字:格调。艺术家格调的高低影响其绘画艺术水准的高低。
纵观整个文化历史,倪瓒、徐渭、八大山人无疑是现代历史上文人画的高峰。在杜觉民看来,艺术除了具备特定独立思想和自在意志之外,同样要具备质疑精神。他信奉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理论,笛卡尔认为除非已经是不言自明的真理,都应该拿出怀疑主义的勇气。他所追崇的三位先贤都具备质疑精神,三人的共性都是和社会背道而驰,而不是屈从和顺应社会的人士。倪瓒把百万家产散尽,一声“归梦五湖波”的感叹,漂入太湖深处“敛裳宵遁”;石涛和八大剃光脑袋进入寺院在青灯古佛下黯然度日……但在远离人和社会后,他们把那种超越尘世后的高远境界通过作品流露,成为一种超脱世俗后返归自然的理性自觉。杜觉民流连于这些画作之前,如痴如醉。艺术的魅力于他而言,即是这种灵魂的对话和交流,不受时间和历史隔阂的影响,让彼此的思想交混于时空之中。

杜觉民作品《雾》
读杜觉民的作品,你的内心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那些游离于厚重笔墨之间的隐逸文人、贩夫走卒及体现和谐乡村生活的少儿嬉戏图,无一不刻画着他当时当下的思想诉求。受广东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多年严谨的造型艺术及乡贤徐渭、先贤八大山人等超逸脱俗的思想影响,他用理性的语言和独立思考方式,追求对生活和人物的感性表达。在他的笔下,灵感我行我素,思想豪放自由,看似无意的诗文点缀画面,实则用心极致。诗画所及之处,个人内在情绪表达即显,视觉意象丰富,堪为艺术的不懈追求者。
言及对他自身的作品解读,杜觉民的回答掷地有声“绘画是视觉的语言,作品本身就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精神追求。所以没办法用文字解读。如果绘画艺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话,就是文学,而不是艺术。”他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绘画只能是靠自己的理解,看你能理解多少。从整个世界的绘画历史来看,绘画原来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看懂的,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定文化素养上的精神解读。好的绘画是留在心底的影像,感动会持续存在。但一定要用语言去表述就很难,特别是越好的艺术越难表达。

杜觉民作品《写生系列》
人至天命之年,杜觉民依然还是位不折不扣的“愤青”。他的“认真”、“反驳”源于他对这个世界有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的愤青,是因为积极的、理性的质疑;他的认真,是因为觉得艺术必须是严谨的;他的反驳,是因为在思考有没有更接近真理的办法?他认为,所谓的“愤青”,也就是对于某些事物的质疑,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对事物的质疑性。他曾在哈佛大学问一个教授,能不能把哈佛的教学特点用最简单的方法告诉他,教授想了一下说:“我们让学生去思考一个全世界还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

杜觉民作品《头像系列》
萨特说过:“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可能源于童年的生活经历,他对底层百姓的辛苦生活有着很深刻的体会。《油炸臭豆腐的老人》、《晚秋》等系列作品。画面中的老人或残废或身背脊弯,手脚变形之处是迫于生计的艰辛和生之不易。你能够通过画面强烈地感觉到作者想诉说的主题思想。生活的沉重感、无奈感透过凝重的笔墨显露无遗。但在他笔下的小人物,个性也同样是倔强的,那是对生活一种不服输的抗争,也是一种生存意志和人类的本能诉求。

杜觉民作品《小本生意》
教学中的杜觉民,是严谨而又放纵的。他恪守着一个学者对艺术和学术的严谨态度,却又放纵地鼓励自己的学生展开思想讨论,鼓励学生质疑和反驳他的观点,去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他认为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的土壤,真理是一个方向,而不是掌握在谁的手中,我们能做的只有最大可能地靠近真理,不能抓住真理,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西方人们认为大学是独立社会之外的,大学应该是引导社会而不是被社会引导,如果被社会引导就是技校。
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着物质生活的热情高涨,娱乐文化和消费文化大行其道。只有小部分人依然用薄弱的力量坚持着艺术的本真性。可能杜觉民就是这小部分人当中的一个,他心中自有一番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清“逸”世界,也同时怀抱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澎湃壮思。此中之真性情,观者当一览无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