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
2014-09-19 10:24:46 来源:人民日报 已浏览次
尊敬的安萨里副总统,
尊敬的巴迪亚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纳玛斯代(Namaste)!大家好!非常高兴应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邀请,在这里同大家见面。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伟大的印度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长期以来为中印两国友好合作作出贡献的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1997年,我曾经访问过贵国,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时隔17年,再次踏上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我又亲眼目睹了印度人民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亲身感受到印度人民勤勉奋进的精神风貌。今天的印度发展,确实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印度是一个神奇而又多彩的国度,孕育了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走过了曲折漫长的独立自强之路,踏上了充满希望的复兴进程。来到印度,就像走进了一条斑斓的历史长廊,昨天恢宏瑰丽,今天令人振奋,明天精彩可期。在莫迪总理领导下,印度人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国际社会对印度更加充满期待。
这次来,我同莫迪总理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我们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我们一致同意,充实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
邓小平先生说过,只有中印都发展起来了,才会有真正的“亚洲世纪”。尼赫鲁先生也说过,印中走到一起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印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实现亚洲繁荣振兴方面承担着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印两国人民毗邻而居,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圣雄甘地说:“中国和印度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同路人。”莫迪总理对我说,中印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这些话道出了中印两大文明和平向善的共同本质和心灵相通的内在联系。
中印两国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长达2000多年。佛兴西方,法流东国,讲的是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佛教交流。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洛阳,译经著说,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经翻译。白马驮经,玄奘西行,将印度文化带回中国。中国大航海家郑和七次远航、六抵印度,带去了中国的友邦之谊。印度歌舞、天文、历算、文学、建筑、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中国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等传入印度,成为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历史佐证。
近代以来,中印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彼此同情、相互支持,共同推动了亚洲的觉醒。印度为中国反对鸦片斗争呼号,中国为印度独立运动鼓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杰出代表柯棣华大夫长眠于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对他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1950年中印建交,掀开了两国关系新篇章。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首先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之一。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就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东方智慧对现代文明的杰出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关系进入了发展快车道。10多年来,中印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0多倍,人员往来增加了近2倍,两国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空前扩展。可以说,两国关系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