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藏面具,首先要了解西藏的藏戏宗教文化
2014-07-11 09:59:23 作者:朱悦嘉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面具在藏语中称“巴”,是一种集宗教文化、传统艺术和民间风情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西藏面具以藏族的原始祭祖和藏传佛教为背景,种类丰富、色彩鲜明、形态各异,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面具在藏语中称“巴”,是一种集宗教文化、传统艺术和民间风情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西藏面具以藏族的原始祭祖和藏传佛教为背景,种类丰富、色彩鲜明、形态各异,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
谈起西藏面具的分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星生对记者说:“西藏面具可分为宗教面具和民俗面具两大类。宗教面具又分为跳神面具和悬挂面具。跳神,藏语称之为‘羌姆’,西藏佛教密宗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西藏跳神不是一般的舞蹈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宗教仪式,其目的是宣传佛教教义,‘驱魔逐鬼,拔除不祥’。西藏佛教密宗最初的跳神活动,只限于寺内喇嘛观看,俗家人不能观看。跳神面具本身带有严肃的宗教含义,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着密宗中不同的佛、菩萨、本尊、护法等,因此每年不同季节的法会,会有不同的跳神内容,出现的面具也不尽相同。第二类,是悬挂面具,比较典型的是在布达拉宫和色拉寺中。悬挂面具又分为两种,一个是供养的神,还有一个是被苯教收复的妖怪,降服后被挂在柱子上供养,作为佛教的奴仆。”

悬挂面具在材质上多用泥、皮革、纸浆等,置于寺庙殿墙、梁上让人们供奉膜拜。面具面谱有护法神、明王明妃、地方神等,另外还有“赞”(男鬼)、“帕姆”(女鬼)等不同等级的“随奴”。最接近现实又表现现实的宗教面具是一批被称作介波(鬼王)、赞(山妖)、巴姆(魔女)的鬼卒面具,这类面具充分显示了藏族宗教极为特殊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
“在民俗上,体现在藏戏面具,它在西藏面具中最富有艺术情趣。总的来说西藏面具都很夸张,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更具有人性化,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说起“人性化”,叶星生给记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比如藏戏里面有一个沙迦帕姆面具,沙迦生前是一位美女,因为作恶多端,死后就成为沙迦帕姆,就是沙迦女妖,披头散发,獠牙锯齿,很恐怖。其实她生前很美,但是内心很丑,所以就把她画成丑陋的样子。西藏面具和其他面具种类相比,更为诡秘和多元化,所以解读西藏面具首先要了解西藏的藏戏文化,要懂得西藏的宗教文化,这样有助于看懂西藏面具夸张表情下蕴含的深意。”
谈到情态奇异的西藏面具,在人物构造与题材的选取时,叶星生对记者说:“西藏面具整体上与壁画、唐卡一样,色彩饱和、夸张,造型多来自于壁画的护法神,分为怒像和寂静像。西藏面具更多的是愤怒像,因为它主要用于镇压、平福、调妖的作用,风调雨顺。西藏面具核心还是苯教文化,万物有灵,降服各种妖魔。”
责任编辑:缪斯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