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四海行------红色钧官窑瓷器精品展在京开幕

2014年5月30日, 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禹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钧瓷四海行------红色钧官窑瓷器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国钧瓷首次在国内最高收藏殿堂举办的大型展览活动,展览以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拉开了“中国钧瓷四海行”的序幕。吸引了央视、 港澳及地方各大新闻媒体前来跟踪报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名主持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董浩主持开幕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树栋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南省禹州市副市长牛艳伟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法武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国家博物馆捐赠钧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展钧瓷作品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2014年5月30日, 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禹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钧瓷四海行------红色钧官窑瓷器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国钧瓷首次在国内最高收藏殿堂举办的大型展览活动,展览以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拉开了“中国钧瓷四海行”的序幕。吸引了央视、 港澳及地方各大新闻媒体前来跟踪报道。
开幕式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浩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国家有关部委领导、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著名书法家谢云等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树栋,河南省禹州市副市长牛艳伟和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法武等领导专家分别致辞。


      这场展览不仅是当今钧瓷界的一场盛典,更是中国钧瓷走出河南、走向世界的一件盛事。开幕会结束后,有关领导、专家、大师汇聚一堂,围绕红色钧官窑,尤其是钧瓷新工艺的历史、特点、价值及影响力召开了学术研讨会。


      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让古今中外无数陶瓷爱好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千百年来,钧瓷在中原大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它就像深埋在东方文明土壤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一经阳光,便焕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开始了钧瓷的恢复与发展历程。以钧瓷一厂、钧瓷二厂、国营瓷厂、东风瓷厂等“四大名窑”为代表的红色钧官窑,秉承传统、开拓进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创造出了钧瓷烧造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尤其是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国营钧瓷一厂、二厂所创烧的钧瓷新工艺作品,以其造型简洁、一次烧成、釉色靓丽、质感如玉的艺术风格与传统钧瓷遥相呼应,相映成辉。先后20多次作为共和国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多次在中外工艺美术大赛中屡屡获奖,并成为了当时出口创汇的主打品种。其中,钧瓷新工艺的作品“虎头瓶”与“荷口玉壶春”成为了国外一些著名博物馆重要的馆藏作品;2013年正式入选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美术教材课本。


      这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所展出的300余件作品,其中有近200件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钧瓷新工艺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钧瓷新工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断烧后,已成为了钧瓷发展史上的一次绝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自然毁坏严重,如今存世量约有30000件左右,而真正的精品已不足5000件。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钧瓷新工艺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已越发凸显出来,并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亟待挖掘与保护。


      釉色是钧瓷的生命,窑变是钧瓷的灵魂。钧瓷的艺术魅力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钟爱。为使钧瓷文化和钧瓷艺术得到进一步弘扬,为使“红色钧官窑”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这次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钧瓷艺术展览,是一次重要的举措,必将为保护红色钧官窑遗产、传播钧瓷文化与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活动期间,河南钧瓷文化研究会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12件钧瓷新工艺作品和一件由王忠全、司国顺先生设计、苗宗贤大师烧制的《国威尊》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亲自向捐赠单位和个人颁发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证书》。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6月10号。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