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雅藏——中国历代民俗钱币展”在京开幕

      值此端午节来临之际,为宣传弘扬中国传统钱币文化,普及民俗钱币知识,2014年5月26日,由中国钱币博物馆、北京市钱币学会、中国民俗钱币学会共同举办的“吉金雅藏—中国历代民俗钱币展”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隆重开幕。主办单位的负责人、部分在京博物馆、地市钱币学会领导,以及广大钱币爱好者和众多新闻媒体的朋友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李明主持,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记温克勤,北京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李志东、中国民俗钱币学会会长陆昕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点击浏览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民俗钱币学会会长陆昕

点击浏览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的民俗钱币

点击浏览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民俗钱币学会会长陆昕

  该展览是历史上首次向观众全面介绍古代民俗钱币的一次精品大展,汇集了当今本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家的藏品,其中多为精品和珍稀品,有不少是首次公开展出,体现了当今民俗钱币收藏研究的最高水平。展览集知识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档次高、精品多,堪称一场民俗钱币文化盛宴。展览通过展版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完整地表现了民俗钱的表象内容,弘扬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点击浏览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陆昕在接受记者采访

  温克勤书记在开幕式上表示,该展览是我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投身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压胜钱名称的由来、压胜钱的产生与流传、压胜钱的铸造、压胜钱的种类。通过54块展板、 280余件货币实物、四百余幅拓片及80多幅民俗图案,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历代民俗钱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丰富多彩的品种,尤其是重点介绍了民俗钱的种类,比如吉语钱、生肖钱、镂空钱、选仙钱、宗教钱等。本次展览的所有展品均由中国民俗钱币学会推荐,由陆昕、刘春声、郭宜岭、胡坚、陈宝祥、范宁、杨飞、罗君安等藏家提供。

点击浏览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陆昕在接受记者采访

  温克勤书记在开幕式上表示,该展览是我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投身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压胜钱名称的由来、压胜钱的产生与流传、压胜钱的铸造、压胜钱的种类。通过54块展板、 280余件货币实物、四百余幅拓片及80多幅民俗图案,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历代民俗钱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丰富多彩的品种,尤其是重点介绍了民俗钱的种类,比如吉语钱、生肖钱、镂空钱、选仙钱、宗教钱等。本次展览的所有展品均由中国民俗钱币学会推荐,由陆昕、刘春声、郭宜岭、胡坚、陈宝祥、范宁、杨飞、罗君安等藏家提供。

点击浏览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幕式(右五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记温克勤、右四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李明、 左四 北京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李志东 、左五 中国钱币学会会长陆昕)

  据陆昕会长介绍,在我国古代,货币流通领域正式流通的钱币称为正用钱,为皇室、民间铸造的、非正式流通的钱币统称为压胜钱,主要用于馈赠、玩赏、配饰、卜卦等。压胜钱上的文字、图案多涉及传统文化、宗教、艺术、社会风俗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特殊载体,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近年来,随着钱币收藏领域的拓宽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收藏者和研究者也提出了“花钱”、“吉祥钱”、“玩钱”等名称,但是这些名称并不能涵盖非流通钱币的全部用途和文化内涵。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民俗钱币”这一概念能够较全面概括这类非流通钱币的用途,真正反映其本质特征,体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民俗钱内容丰富,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更映射出百姓对幸福安康、前程锦绣的美好期许。

点击浏览下一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观展爱好者在一起讨论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