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雕产业基地发展状况浅析(一)---上海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奥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宝石学硕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硕士,中国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量质检师(CGC)。现任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玉石分会秘书长,北京博观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流金岁月:辉煌百年的海派玉雕

 

      19世纪中期,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苏州、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玉器制品都通过上海口岸向外输出。上海成为玉器制品最重要的集散港口之后,苏州、扬州等周边地区的大批玉雕艺人也随之涌入上海,在上海这座新兴的东方大都市寻找施展才能的天地。以当时著名的古董风格玉雕大师王金洵、傅长华,人物、动物雕刻大家杨恒玉、胡鸿生等为代表的玉雕艺人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汲取了新的文化营养,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玉雕风格——海派风格。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翡翠珍珠塔”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代表高艺术水准的上海玉雕,一时间可谓名动天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世纪70年代新华社报道上海玉石雕刻厂的新闻照片

 

      建国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玉雕行业发展迅速。到80年代,上海玉石雕刻最重要的几大品种炉瓶器皿、人物、花鸟、走兽都开始形成特色,在中国的当代玉雕行业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及至90年代,随着上海玉雕厂的解体,上海玉雕以往那种大规模、集中化的生产模式,逐步被个人及工作室的独立经营模式所取代,同时也促使上海玉雕的技术力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随着生产模式的转变,首先带来的是产品的变化——中小件逐渐成为海派玉雕的主流产品,其次是涌现出了倪伟滨、刘忠荣、于泾、吴德昇、颜桂明、易少勇等一大批玉雕名家。随着玉雕名家的涌现和市场的繁荣,又一次的将上海玉雕行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辉煌。

 

      韶光易逝:市场、作品和人,低迷态势来袭

 

      承袭着积淀百年的辉煌历史,上海玉雕在近二十年的发展确实是迅猛的,取得的成绩也是公认的。然而,近几年来,一度风光无两的“海派玉雕”,却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变化一,市场冷清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与以往的繁荣局面相比,近两年的上海玉雕市场活力明显下降,行业繁荣程度不如前些年,商家及工作室的成交量明显减少。在静安寺古玩城、中福古玩城等交易市场里,周末黄金时段营业的商户也不足一半,来此选购的客户非常稀少;各大玉雕工作室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往年那种买家接踵而至的火热场面已长久未现。受这种市场的影响,最终使得整个行业市场行情低迷,规模开始萎缩。

 

      变化二,创新能力减弱了。海派玉雕近几年缺乏创新,具有创新的作品也十分缺少,更多是传统风格的不断重复出现。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愈来愈少,消费者无法从中获取新的感觉。

 

      变化三,脱颖而出的人才少见了。随着消费市场热度降温,加之整体玉雕创作创新能力的减弱,海派玉雕人才涌现的频率更是降低了很多,具有风格的作者越来越难觅踪影。

 

      变化四,行业凝聚力降低了。在这个信息越来越趋近于互通的时代,海派玉雕的创作格局及产业布局依然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像苏州、南阳、腾冲那样的产业集群。大部分工作室各自为阵,平时交流也并不多,很难形成集群效应,也就遑论创作者群体全面自我提升的生成、整个行业群策群力态势的促就。

 

      以上四点,是笔者最为直观的感知,对于上海乃至整个行业同仁来说,这是一个要引发警惕的信号。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