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司马光性情相投 政治对抗使其反目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爱护百姓。司马光官越做越大,排场却越来越小,乘马车竟然不张车盖,自己举着把扇子遮挡太阳。理学家程颐都看不下去:“您老人家出门竟然没有随从骑士,街市上老百姓不知道是谁,万一出点事咋办?就算不出事,也不够威风。”司马光说:“某惟求人不识耳。”一个字也没提到安全和荣誉。

王安石也一样,他从总理的位置上退下来,住在钟山,出门骑驴。有人劝他:“骑驴不舒服,还是坐肩舆(人抬的轿子)比较好。”王安石正色道:“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意思是:“我怎么能把人当畜生用,这是古代的坏蛋都不好意思做的啊。”

可见两人都是善良的好同志。他们其他方面也很相似。比如不好声色,不热衷升官,不贪财。王安石每月俸禄到手,弟弟就闻风赶来,要求见者有份,王安石总是一笑:“随便拿。”司马光晚年住在洛阳,买田宅,房产证却写哥哥的名字。按说他们绝对是一对好基友,很能谈得来。

可是众所周知,他们在当时却水火不容,王安石要强行推广新法,司马光拼死反对。王认为新法对百姓好,司马光认为差。最终为此绝交,从此形同陌路。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还是传统思想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的眼界。

翻翻学术史就知道,古往今来无数聪明人,孜孜不倦地着书,却都是围着六经打转,写的不是“左传发微”“孝经大义”,就是“周易通解”“三礼新诠”。眼界稍微开阔的,也不过扩展到先秦诸子,浑不知道天外有天,世上还有更深邃的思想。

他们不知道,中国的问题不是皇帝圣明与否的问题,不是大臣忠奸的问题,而是制度好坏的问题。而好的制度需要好的理念,好的理念也许会被现实摧毁,但它是否存在过,至少说明一个民族的思辨能力。但中国从未出现过好的政治理念。

如果他们知道,世上除了君主专制,还有很多种制度,除了君君臣臣,还有宪法、民主这类理念;除了当忠臣,还有做参议员、众议员、总统的可能,他们会纠结于新法旧法吗?以他们的聪明,很快就会发现,无论新法旧法,都没有民主对百姓有利。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