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即有“机关枪” 一次连射28颗子弹
说起来也许有人会不相信:清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了“机关枪”——这枪十分了得,一次能连射28颗子弹,杀伤力远胜于“洋枪”,更别说传统的冷兵器——大刀长矛和弓箭了。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大清帝国军队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大刀、长矛和弓箭,最先进的也不过是后来从国外买来的一些“洋枪”——虽说是“枪”,也不过一次只能射一颗子弹,民间俗称这种枪为“单子搂”。根本没有提到过“机关枪”。事实上,清朝时,戴梓就研制出了“机关枪”,只是后来束之高阁,没能广泛应用于战场。
戴梓,浙江杭州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是军事发烧友。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的时候,大将耿精忠起兵反叛朝廷,清廷派兵平叛。戴梓闻讯后,主动向皇帝进献了他研制的最新型火器——“连珠火铳”。“连珠火铳”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而且击发、填弹两个程序连动进行,无须像洋枪那样打完一发再填药,更是解决了旧式火铳用火绳点火,容易遭受风雨潮湿影响的难题。在战场效果也出奇的好,给叛军以极大的杀伤力。由于连珠火铳的原理与今天的机关枪相似,所以中外一些史学家、军事学家就把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称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连珠火铳”是现代机关枪的雏形,比欧洲人发明的现代机关枪早200多年,其威力和优越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
戴梓在军械领域出色的才华,招来了一些人包括外国传教士的羡慕、嫉妒和恨,加之戴梓为人刚正,敢言人过,得罪了不少人。后来,一些人就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诬陷戴梓。久之,皇帝竟然信以为真,于是,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这一流放就是35年。流放期间,戴梓贫困潦倒,“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踏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78岁时,戴梓在郁郁寡欢中因病辞世。
戴梓死后,他的所有发明包括连珠火铳均受“株连”而被深藏于兵器库中,根本没有在军队中推广,更甭说批量生产了。康熙帝死后,戴梓的发明就更无人过问了,一来二去,连珠火铳便失传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