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海子遗址群发掘出2700年前游牧人祭祀用品

  近日,考古学家在新疆北部的青河县三海子遗址群发掘出大约2700年前古代游牧人群祭祀所用的盾形石板。

  三海子石构遗址群位于新疆阿尔泰山水草丰美的花海子湖畔,海拔约2700米,西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有被考古学家称作“欧亚草原上最大太阳神殿”的花海子十字轮辐状石围石堆遗址以及散布其间的各类精美鹿石。

  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部分遗址正面临湖水的侵蚀,因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区文物局和新疆青河县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正在此处进行保护性发掘,以抢救这处珍贵的遗址。

  在此次发掘中,考古队员在位于花海子北部湖边的一个遗址发现了许多叠放的五边形盾形石板,其中发现一块表面刻出图案,上部中间为圆形,圆形周围有排列整齐的人字纹。

  “这种五边形的图案以及上面的纹饰,与很多鹿石上所刻的盾牌图案非常相似,比如蒙古库苏古尔省乌什金·乌布尔14号鹿石上所刻的盾牌。”参加考古发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吕恩国研究员说,“这种带刻纹的盾形石板是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因此考古队初步判断这是一种石质的盾牌。

  同时,负责这次考古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物认为,战斗中使用的盾在这里已被神圣化和礼仪化,在高等级的祭祀过程中,应当作为一种特殊的祭祀用品使用,同时具备“驱邪、避凶、防害”的多重作用。

  有意思的是,现代萨满的身上也挂饰小型的盾牌作为法器,说明这种习俗和传统源远流长,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一千纪早期的阿尔泰地区。
  三海子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三大鹿石文化圈的交汇处,欧亚草原古代流行的鹿石以及混合型的鹿石在这里都能发现,此次考古队还从湖水中打捞出一通保存完好的头冠状鹿石,正面顶部面部位置有三道斜杠,脖子位置有一圈项链纹,身体正面刻有一柄短剑,左侧刻画箭箙(弓箭囊),右侧刻画一把战斧,展现了极为精湛的雕刻水平。

  郭物说,三海子石构遗址群是当地早期游牧社会举行祭祀礼仪活动留下的遗存,是今天了解古代游牧人群社会统治意识以及萨满为主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料。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的林梅村教授等学者们认为,三海子遗址群可能是大约公元前8世纪左右开始称霸萨彦——阿尔泰草原地区的独目人留下的遗存。

  从青铜时代末期到早期铁器时代早期,正好是草原社会从畜牧经济为主的社会向游牧经济为主的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期游牧文化在这个地区非常繁盛。三海子遗存是研究欧亚草原地区社会经济演化的重要材料,对于认识匈奴兴起之前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