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人的三件“背叛师门”的事儿
前些时日写过一篇短文,提到两起“破门”事件。一起是黄侃之于傅斯年,另一起是周作人之于沈启无。写完后才发现,当时忘了一个更有名的事例,就是俞樾之于章太炎。
俞樾字曲园,是晚清著名的朴学大师,曾任杭州诂经精舍山长,也是章太炎早年的业师。据章太炎说:“余十六七岁始治经术,稍长,事德清俞先生,言稽古之学,未尝问文辞诗赋。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出入八年,相得也。”《诂精经舍课艺》当中,还保留着许多师生论学的记录。
章太炎应张之洞之召,去湖北帮办《正学报》后,师生之间开始出现了矛盾。当时,宋恕每次《上俞师书》,都要替章太炎申辩,说他“明于理而昧于势”,“才高丛忌,谤满区中”,也经常将“师谕”向章太炎“先后袖示”,可见章太炎的行言乖张,被人看作“章疯子”,已经让俞樾感到难堪。他公开断发易服,发表排满言论后,师生终于爆发了严重冲突。1901年春,章太炎去苏州“复谒先生,先生遂曰:‘闻而游台湾。尔好隐,不事科举。好隐,则为梁鸿、韩康可也。今入异域,背父母陵墓,不孝;讼言索虏之祸毒敷诸夏,与人书指斥乘舆,不忠。不忠不孝,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据章太炎说:“盖先生与人交,辞气凌厉,未有如此甚者。”他也当仁不让,当场表示“谢本师”,将师生关系一刀两断。
不过,事情过去后,两人并没有真的断绝师生关系。俞樾对于章太炎,仍然以门生看待。1901年8月,还以《秋怀》四首索和,章太炎当时也“如命和之”,表示将以前的不快“相忘于江湖”。只是章太炎对这件事,后来还是耿耿于怀。
1906年间,章太炎在主持《民报》时,在《民报》八号上,公开发表了一篇《谢本师》,不但重新提起这件往事,还对老师大加挞伐。他说:“先生既治经,又素博览,戎狄豺狼之说,岂其未喻,而以唇舌扞卫之。将以尝侍索虏,食其廪禄耶?昔戴君与全绍衣并污伪命,先生亦授职为伪编修,非有土子民之吏,不为谋主,与全、戴同。何恩于虏,而恳恳蔽遮其恶?如先生之能棣故训,不改全、戴所操,以诲承学,虽扬雄、孔颖达何以加焉!”认为从戴震、全祖望到俞樾,既是一脉相传,也是一丘之貉。他将三人的“仕清”,都看作是授“伪命”,同当年的钱谦益、吴梅村等人并无不同。声明老师如果再不反省,“以诲承学”,就连扬雄、孔颖达都不如。他的“大义灭亲”的态度,比当年老师对他,更有过之无不及。
想不到20年后,他自食其果,也遭遇了同样的事。
1925到1926年间,他为了反对“赤化”,不断就时局发表声明,声称“居今之世,反对赤化,实为救国之要途”,“苟听赤化之流传,即不亡于过激主义,亦必召豆剖瓜分之惨”。主张将南方交给吴佩孚,将北方交给张宗昌。他还同马相伯、邓家彦等人,发起“反赤救国大联合”,担任理事和大会主席。他这些“不高明的政治活动”,不断遭到外界的谴责。周作人当时也仿乃师所为,在《语丝》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谢本师”》,认为章太炎将“剿平发捻”的曾国藩“奉作人伦的楷模”,未免过于荒唐,“已经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他声明“我的师不当这样,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希望章太炎“善自爱惜令名”。
当然,周作人发表《“谢本师”》以后,也没有照章行事,背离师生之情。据周作人日记,1932年2月,章太炎由沪北上,来北京讲学时,周作人曾两次去北大听讲,还在家里设宴招待章太炎,宴后“在院中照一像,又乞书条幅一纸”,直到晚上10点半,师生才尽欢而散。两人的师生之谊,一如既往,似乎毫无芥蒂。周作人“落水”后,还借去南京的机会,往苏州访问了章太炎的故居,并去老师的墓前祭拜,回来后,写了一篇《苏州的回忆》,说俞樾、章太炎两人晚年“不约而同的定住苏州”,“是非偶然的偶然”。
无论是章太炎之于俞樾,还是周作人之于章太炎,像这样“谢本师”,在当时都不是一件小事。以传统的师生关系而言,学生之于老师,在求学之外,还有尊亲之意。因此,否定师生关系,也就等于否定父子关系。即使在新旧交替之际,也同样为社会伦理所不容。但是这两人的“谢本师”,后来都被高度评价,认为是最有“战斗性的文章”,代表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不过以我之见,是非并不如此。以章太炎而论,为了排满革命,不一定非要“谢本师”。特别是事隔五六年后,他又将这件事公开发表,对老师过于苛责,比拟得不伦不类,更是意气用事。据说,他事后也发觉不妥,曾向孙诒让寻求保护。俞樾过世后,他对自己的这件荒唐事更增加了一些悔意,曾在给孙诒让的信中说:“今见夏报,知俞先生不禄,向以戆愚,几削门籍,行藏道隔,无山筑场,悬斯心丧,寺在天之灵知我耳。”接着,又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一篇《俞先生传》,对老师的学术与人品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至于周作人的“谢本师”,更一无是处。周作人与章太炎的关系,同章太炎与俞樾截然不同。章太炎与俞樾,只有学术上的承袭,没有思想上的影响。而周作人与章太炎,虽然相处时间甚短,但是正如周作人所说,先生的音容笑貌,他几十年后“还都记得”,一生当中“启发过我的思想,可称作我师者,实在只有先生一人”,不可能像鲁迅说的那样,“师若荒谬,不妨叛之”,这样的“谢本师”就有哗众取宠之嫌。还有,章太炎的一生,最重“夷夏之防”,他后来以汉奸的身份去墓前祭拜,更不知如何面对?
当然,这些都是已经过去的旧事,正所谓“往事如烟”,其中的是是非非不必再斤斤计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