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师评选成为“助推器”


   (中瓷网采编 廖传铭) 今年5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在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等内容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虽未被取消,但延续了34年之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将不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部门主办,而交由民间组织性质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进行评选。这一《决定》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由“官办”转到“民办”,多头评选的现象将会得到遏制。

    官方评选权力下放,将会给“大师”评选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后果?笔者总的看法是,“大师”评选活动由哪个部门组织,那只是一个过程,关键要看评选的结果。之所以这么看,原因有三:一是如何总结前六届评选活动的经验教训。前六届“大师”评选总体上还是比较好。但近十多年来,业内人士为了角逐“大师”贵冠,不惜重金、托关系找熟人,“雅贿”滋生着腐败,在社会上影响并不看好。转由协会开展评选“大师”活动,一定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二是如何建立和健全“大师”评选活动中的监管机制。“大师”评选活动每四年举办一次,但一定要建立和健全“大师”评选活动的监管机制。对参评人员要监管,对整个评选过程要监管。要有一套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参评对象的条件要在媒体上公布,尤其要把好省、市评选上报关。三是要把“德艺双馨”作为大师评选的必备条件。评选出的大师,一方面,在行业内要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为人师表,起领军作用;另一方面,在工艺传承上具有代表性、创造性,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评选出来的大师,在本地区行业内,德和艺方面并不是很突出,而且有争议、有反映,有关部门应介入调查,依照事实作出裁决。

    “大师”评选由协会组织,较比政府部门组织要好些。因为各地的协会,大多数是本行业内拔尖的人员组成,在专业素养方面要高些,作出专业性的评判要准确些,但“同行必妒”的陈规陋习,也会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不能排除行政干预现象的存在,我们协会的上级管理机构还是来自政府有关部门。我们期待的是,社会上不拿“大师”当回事,收藏家、拍卖行、消费者都能理性地回归,用作品水平的高低说话,而不是“大师”的帽子值钱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时代。

    “大师”评选的活动由谁组织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看“大师”评选的过程,而是看“大师”评选的结果,让大师评选真正成为引领艺术陶瓷发展的“助推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