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首兔首回归 揭秘圆明园其他文物下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水法石鱼在西城区西单横二条时的场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27年,法国人莫里斯·亚当拍摄的大水法石鱼特写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7年,这对石鱼回到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遗址上。图片来自《谁收藏了圆明园》,刘阳编著,金城出版社出版。

圆明园鼠首、兔首回归中国,给这桩曾引发轩然大波的焦点事件画上句号。尽管这是件好事,还是要看到,圆明园十二兽首还远未聚齐。而其他流失在国内外的文物数量更是不能胜数。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的新书《谁收藏了圆明园》,就系统介绍了这些流散文物。借此,或许可以令国人对圆明园文物有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

圆明园真正历史少人知晓

6月28日,圆明园鼠首、兔首“入住”国博。“以这么好的结局来收场,对中国、法国来说,是个双赢。”刘阳说。

有评论认为,国人对于兽首的关注更多是情感因素在发生作用,欠缺理性分析。还有人说兽首只是圆明园中的装饰品、“水龙头”。刘阳认为,不能用钱来衡量某个文物的价值:“我打个比方,你爷爷临终前送给你一根钢笔,这钢笔可能都写不了字。那你说,这是一根破钢笔呢,还是有其他的什么价值?”

对于兽首引发的争议,刘阳坦承:“‘圆明园’这三个字,已经远远高出了一般皇家园林的概念,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一种情感、符号和象征。”引发这样的争议,只有圆明园能够做到,“其他任何机构都不具备这么综合而复杂的历史”。

刘阳提出,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圆明园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表面的历史所有人都知道,但圆明园真正的历史,知道的人很少。”

胡同里找回“大水法石鱼”

在《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中,刘阳收录了国内、国外以及私人收藏和拍卖市场上的部分圆明园流散文物,“既有历史照片、最新照片,还详细说明了文物流散的过程”。

据刘阳介绍,国内流散的圆明园文物,仅在北京大学校内就有8件之多,其中圆明园安佑宫华表,就有一对矗立在北大西门办公楼前;另一对在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台北、澳门、沈阳等地也有数量不一的圆明园文物。

刘阳前后用了八年时间搜集信息,“我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前往各地考察。情况很复杂。我去一个地方,人们常常如临大敌,要么不配合你,要么不承认东西是圆明园的。”他甚至还曾在北京一个胡同里找回了一件圆明园文物“大水法石鱼”。

有人提出,应该将这些文物追讨、搜集起来,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展示。刘阳表示,“这不太现实。”他认为,圆明园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已经很多年,这些文物已经成为所在单位、机构的一景,甚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追讨,不太好操作。追回来之后,如何处置也是一个问题”。

刘阳表示,要全面搜集信息十分艰难。“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就像一张纸被撕成了碎片,从天上一扔,随风飘,满地都是。你需要一点一点,把它拼接起来。做这个工作,很难,你可能一生也只能拼出一小块来。”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