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考古大发现:炳灵寺大佛顶髻内藏佛经
近日记者从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了解到,拥有千年历史的炳灵寺第171龛在进行维修的过程中,在唐代大佛的顶髻内发现了一部明代佛经。同时,在大佛的前额发现一块罕见的蛋形水晶宝石。
炳灵寺大佛顶部现明代佛经
“这一次对大佛进行的大规模修复是为了配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甘肃段的申遗工作。”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告诉记者,炳灵寺石窟中的第171龛大佛窟自盛唐建成以来已有1300年的历史,大佛不论是高度还是宽度都是炳灵寺石窟中最为壮观的,因此也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甘肃第三大佛,该大佛也成为了炳灵寺的标志。
记者了解到,此次针对大佛的修复工程是2011年6月开始实施的,由于第171龛高约30米,大佛高达27米,所以一直以来文保工作者很难近距离地看到大佛的顶部。“在此次的保护维修过程中,我们是借助脚手架到达佛像顶部的时候发现的这处珍藏。”石劲松介绍到,在大规模的修复过程中,文保工作者发现在大佛顶髻上的泥塑严宝以白色麻布紧紧包裹,在进一步地发掘中文保人员在尖顶处的一个破损洞口内发现了一部卷成筒状用黄布缠裹的佛经。经查看,佛经顶端遭战火焚烧,但是从火烧后断面上显现的零星藏文字母判断这部佛经为藏文经典,但遗憾的是经卷固定在了严宝内没有办法取出,所以佛经上的内容目前还不得而知。
此外,在维修过程中,文保工作者还在脱落下来的明代后加的小螺髻下,发现了几粒已经碳化了的麦粒和几节残香,从麦粒的外形及大小来看,应为当地生产的夏小麦。
经过文物专家的初步鉴定,发现炳灵寺大佛顶髻上严宝内的藏经为严格依照经典仪轨所装的法舍利藏。而在大佛螺髻下面发现的麦粒与残香应该是五香和五谷宝藏中的残余物。此外,根据大佛右颊耳根处发现的彩绘断层以及大佛的泥质螺髻,文保工作者看到了明显的明代重修混迹。
大佛前额发现罕见蛋形水晶宝石
“这次维修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大佛前额正上方的螺髻间,那颗半包裹状镶嵌着的透明无色、呈玻璃光泽、不规则的蛋形水晶宝石了。”石劲松说,经过专业红外光谱测定和实验室取样分析鉴定估值,目前已经证实该水晶为石英族矿石中的透明水晶,水晶横宽7.22厘米,体高8.85厘米。水晶表面未经打磨,呈现天然的刻面,体内矿物包裹体较少,透明度高,但裂缝较多。这块水晶体量较大,为较为罕见的水晶宝石。“水晶有磷光,古代佛教人士因这种矿石似五彩祥云的佛光,故称其为‘菩萨石’。”
石劲松表示,这也是炳灵寺众多佛像中,发现的最大的一块宝石,且因其镶嵌部位在大佛前额正上方的螺髻间,在当时应该是最为尊贵的象征。关于宝石的具体价值,还有待文物专家进一步考证。
炳灵寺唐代大佛位于炳灵寺第171佛龛内,建于盛唐、中唐时期,明代重修。佛像高达27米,上半身为石雕,下半身为泥塑,是唐代以来佛教艺术的结晶。根据记载,明代曾在大佛前修建九层楼阁以保护大像,但是在清同治年间被毁。1967年曾经在维修时清理出了九层楼的柱础,1982年省文物部门对大佛腿部进行了加固,2006年,对于大佛的保护再一次进入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相继完成了对大佛的各方面摸底工作。2010年底,经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正式批准了大佛保护维修方案,国家文物局投资150万元,由敦煌研究院负责设计和施工,主要是对大佛本体的保护维修,重点对面部、手部、脚部等地方进行维修治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