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专家戚德耀回忆59年前考察宁波古建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戚德耀回忆当年看到的慈城民居等。(陈朝霞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54年7月底拍摄的慈城一角。

“当年慈城普济寺内有唐代经幢,和丰纱厂旁还有‘冰厂’。”日前,记者在南京采访千年保国寺的发现者、“江苏省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江苏省文化厅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江苏省文物专家组组长戚德耀时,这位92岁的宁波籍老先生为我们还原了59年前宁波慈城等地古建筑原貌。

上世纪50年代初,戚德耀考入我国杰出的建筑教育家、有“北梁南刘”之称的刘敦桢先生主持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学习和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古建筑研究机构。1954年7月,戚德耀和同学窦学智、方长源被派往杭州、绍兴和宁波调查古建筑情况。

慈城建筑内容极为丰富

当年7月30日,三人抵达宁波的第一站余姚,在市内看见的多为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少数的传统民居质量较差。在对一处规模较大、形制规整的纪念王阳明的祠堂进行摄影和文字记录后,他们前往慈城。

第二天,三人在慈城调查了被当地群众称为“大庙”的普济寺,“见到的普济寺为淸代重建,遗存大殿的木架构残缺不全,四周透空,亟需维修。还看见两座唐代经幢,殿内佛像的石制须弥座为残存的宋代遗物。”据戚德耀了解,当年的普济寺现为慈湖中学食堂;唐代经幢上世纪80年代移入保国寺天王殿前,佛像的石制须弥座存放在慈城孔庙。戚德耀对当年慈城印象深刻:“城内还有清代道观,民居和其他建筑的内容也极为丰富。”

庆安会馆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当年8月1日,他们测绘了天一阁的平面剖面图,作了文字记录并摄影,还对天封塔及月湖旁具有宁波特色的民居做了调查。第二天,三人来到甬江边的庆安会馆。

对天一阁和庆安会馆的调查,戚德耀依然记得很清晰:“天一阁建筑按‘宁式’民居的平列三间或五间带弄、前后置披,具有民居代表性。一般‘弄’是穿道,是供前后、上下层的交通空间,而天一阁却将‘弄’的宽度扩大成间,与一般宅屋不同。庆安会馆主轴前有二重戏台,后面大殿檐柱为雕饰华丽的石雕盘龙柱,其建筑装饰采用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宁波传统工艺,堪称宁波近代地方工艺之杰作,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冰厂”历史悠久

在调查庆安会馆期间,戚德耀抽空沿甬江走去,经过和丰纱厂时,附近田埂边一座高高的草顶建筑引起他的兴趣。一问得知这叫“冰厂”,是当地农民以储存天然冰水为副业的简陋建筑物。

细观“冰厂”,大约20至30平方米,往地下挖槽1米,沿着槽修筑高出地面约1米的墙,槽的四周竖立高出墙五六倍的竹构架,上面铺着厚厚的稻草屋顶。据称,附近农民每年收割完秋季稻后,把稻田平整好并放满水,等冬天结冰后将田间冰层敲碎,挑入旁边“冰厂”的容器内,然后铺上稻草和猫狗皮毛来保温,有少量的融水则挖小沟使之外流,最后封门,等来年夏季出售给渔民供冰鱼等使用。

当地农民还告诉他一个关于“冰厂”的典故:传说南宋初年,宋兵败退宁波,金兵追至甬江北岸,看见江对岸一座座高耸的草屋。将领好奇地问下属“这是什么”,下属回答“冰房”,将军误听为“兵房”,以为宋兵在这里屯兵很多,决定收兵返程。戚德耀分析:“这虽是传说,但说明‘冰厂’历史悠久,早年数量众多,可见农渔合作开始之早。”

天童寺古建筑留有遗憾

那次在宁波调查期间,戚德耀还慕名前往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在“五山十刹”中位列前茅、号称“东南佛国”的天童寺,去后发现“寺院环境幽静、规制正规,建筑量大而精美,不愧为丛林古刹。”

遗憾的是,他们没发现明中期的遗物,戚德耀认为,“或许寺院名声远扬,人气旺盛,经济来源多。如果木结构遗存有残损,则趋向于更新,这样多为后期重建的新建筑所代替,便失去了历史文化信息,这种现象在城市古刹中普遍存在。”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