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群文活动方兴未艾 打造永不落幕的群众舞台

自2011年5月湖南省长沙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日益红火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推动长沙创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和展现创建成果的重要窗口。今年5月,在文化部对示范区创建城市开展的中期督查中,长沙市以25个重点指标17项优、8项良的成绩,名列中部地区创建城市头名。现在,观演出、看电影、赏大戏、读经典已成为长沙城乡百姓的时尚休闲活动,群众成为长沙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快乐享有者。

城乡一体 打造四级文化设施网络

记者在长沙市长沙县采访时发现,该县的开慧镇综合文化站开辟了“湘绣陈列厅”,除了展示当地湘绣的精湛技艺与传统文化,还为当地妇女提供免费的湘绣技法培训;金井镇综合文化站开办了湖南首家乡村数字电影院,每周五、周六为群众免费放映电影……今年60岁的金井镇居民王响平告诉记者:“吃过晚饭可以到广场上跳个舞、打打太极拳,还能看电影,跟城里人的生活没啥差别。”

一年多来,长沙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创建工作,按照“建得起,管得好,用得活”的思路,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网、基础性文化阵地网、全域性城乡一体网“三网”建设,逐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此外,长沙市六区三县(市)均已建成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其中一级馆12个;建成乡镇(街)综合文化站167个、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中心)1425个、农家书屋1013个、市民休闲文化广场20个、社区文化公园50个;全市城区和各县(市)基层公共文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5%。

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表示,长沙市先后投入近15亿元资金用于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授荣誉、免税费、给政策等形式,引导民间资本通过社会捐助、民办公助等途径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内外兼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为实现公共文化供给均等化,长沙通过实施特殊群体文化共享工程,大力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建设活动,使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弱势群体和普通市民倾斜。在长沙市芙蓉区,“候鸟俱乐部”远近闻名。俱乐部里,外来务工人员剧场月月演等面向他们的专场文艺演出活动精彩纷呈。据了解,芙蓉区把“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活动”作为重点项目打造,每月组织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文艺活动、讲座、培训和辅导,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构筑“城市新家”,深受欢迎。

长沙市各文艺院团和有关单位多次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农民工进剧场”以及“好戏天天演”农民工专场等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专项演出活动,还通过免费培训辅导等方式,积极引导他们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为外来务工人员享受零门槛、低消费的文化服务提供便利。

长沙县泉塘街道300多家企业的6万余名产业工人,约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这里活跃着一支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艺术团体——长沙县产业工人艺术团。“看他们团的演出就像看自己的亲人在表演一样,很亲切。”外来务工人员贺新梅说。长沙县文广局副局长沈俊表示:“文化惠民活动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也是留住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争创特色 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

每当夜幕降临,在长沙市区和各区县较大的文化广场上,总有多支群众文化团队吹拉弹唱、跳舞健身,这成为长沙的一道风景,热情的群众也时常因参与活动占位置、“争地盘”。长沙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长江说:“如今,长沙的群众文化活动繁荣了,出现了为文化‘争地盘’现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根据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拓地盘、搭舞台。”

2008年,长沙市确定了每两年举办一届“群众文艺百团汇演”的长效机制,提出连续3届活动共演出3万余场、表彰奖励300支群众文艺团队。依托这一机制,如今“百团”汇聚成了“千团”。据统计,截至目前,长沙全市1425个行政村和社区已建有业余群众文艺团队1200多支,10多万群众参与,基本实现了每个村(社区)建有1支业余文艺团队的目标,一支热情高涨的“群文湘军”悄然形成并日益壮大。虽然没有明星大腕加盟,但“千团汇演”活动的草根情结和乡土气息让群众与文艺紧紧相连,被群众誉为“自主取材”“自我烹制”“自己享用”的文化大餐和“永不落幕的舞台”。

长沙市各区县(市)还大力实施地方文化特色品牌工程,形成了“一地一品”的文化品牌,涌现出长沙县“五彩星沙”、望城区“相约斑马湖”等群众喜爱的特色品牌活动。

杨长江表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就是要通过创建工作撬动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让群众成为享受文化的主人”是创建工作的核心内容,让群众得到文化实惠是创建工作的终极目的。

责任编辑:小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