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秦腔有尊严地“活着”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秦腔的传承和发扬得到我省文化界的广泛重视。如何让秦腔艺术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如何让它适应当下民众的文化需求,记者采访了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
记者:秦腔作为民族最古老的戏曲曲种之一,必须解决现代社会融合的现实命题,否则就面临落寞的危机,您认为秦腔能否“活”在当下?
陈彦: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秦腔要“活”在当下,首先表现在自觉吸纳时代精气上。秦腔在上个世纪之初的大面积复活,与秦腔人自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复兴“气场”紧密相连有关,它的生命形态便是不喊叫“振兴”就自然处于振兴状态的。戏曲唯有始终站在民众立场上,坚持独立思考,持守美学品格,守望恒常价值,不跟风,不浮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才可能赢得与时代艺术同步发展的空间,否则,就只能是一些人所希望看到的“微缩景观”。
记者:说到民众立场,秦腔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有极强的民众性、草根性,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陈彦:综观秦腔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秦腔的兴盛得力于它的民众性、草根性。一门艺术的生命波形,必定与“地气”相连接,而这个“地气”就是老百姓的拥戴。秦腔属于大众艺术,至今仍在西北大地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广大农村地区,优秀专业院团的广场演出,人山人海的簇拥场面并不难见到。
记者:这样一种有着深厚大众基础的戏曲艺术,在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举步维艰,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彦:面对今天文化普遍奔向市场与产业化之路的热闹喧嚣,秦腔的市场化之路明显处于尴尬境地。想看秦腔戏的老百姓,手头并没有太宽裕的文化消费款额,因而,常态看戏的人群,仍处于低价戏票和公益性演出的期待之中。今天,在秦腔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想要从这种古老大众艺术身上获取暴利,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种艺术没有能够刺激欲望的妖冶之姿,更不是立竿见影的生财之道,它只是向你诉说仁德、诚信、正义、爱国、孝道等这些生命通识,因而它的边缘化将是长期的。
记者:如果一味边缘化,秦腔的发展又将借助什么得以延续?
陈彦:艺术的高度是由顶尖艺术家撑持起来的,秦腔的兴盛,需要有好的作品和好的演员来支撑。秦腔是秦地的一张文化王牌,陕西“十二五”规划中,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戏剧”,被列入文化强省的第一品牌。近年来,省财政厅、文化厅不断致力于以“文化惠民工程”的方式购买秦腔演出,服务大众,并以低票价推动秦腔市场发育,鼓励剧团以多演出促非遗保护,无疑是新时期值得探究的秦腔发展方略。总之,古老艺术更应活得有尊严感,更应“心明眼亮”,真正根植大众,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从而寻求属于自己无法替代的那片生命天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