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阿嘎”:布达拉宫古建筑群中的传统工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雄伟的布达拉宫是拉萨乃至西藏的地标性建筑 摄影:翟新颖

冬日的布达拉宫,虽然游客稀少,但前来朝拜的人们一直络绎不绝。走在拉萨市街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雄伟的布达拉宫。它是拉萨乃至西藏的一座地标式建筑。

坐落于拉萨市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藏式建筑的集大成者。它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至今仍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从正门走进布达拉宫,拾阶而上,可以看到光滑的围墙墙顶。走进宫殿里面,光滑的地面同样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些都是运用了藏式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工艺——“打阿嘎”。

“阿嘎”是藏语,意为“白色的物质”。这里说的“阿嘎”是一种黏性极强又色泽美观的风化石,是藏区的一种特殊建筑材料,一般产于藏区半土半石的山包中。

“打阿嘎”的工艺十分复杂。首先将开采的粗“阿嘎土”平铺在卵石和夯实的土层上,约10厘米厚,淋水后用“帛多”夯打。“帛多”为一种专门“打阿嘎”的藏式工具,上面是一根木棍,下面则是中间带孔的青石。边夯打边平铺一层比一层细的“阿嘎土”,并且不断淋水,直至起浆表面平整光洁。然后,用鹅卵石将地面打磨光滑,再用榆树汁将地面擦拭两三遍,最后涂上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其抗水性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左侧的石墙顶部全用采用“打阿嘎”工艺 摄影:翟新颖

“打阿嘎”过程中,工人分成两队,拿着“帛多”,边打边唱曲调悠扬的劳动号子。跟随着歌声的节奏,工人们手脚并用,上下整齐地夯打地面,场面壮观,成为西藏的独特民俗之一。

“阿嘎土”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吐蕃时期就已被采用。它十分耐用,可以使用达千年之久。但“打阿嘎”的整体工艺耗时耗力,一般百姓家庭不会采用。布达拉宫以其尊贵地位,其地面和殿外围墙顶全部采用“打阿嘎”工艺。阿嘎土的来源不同,其中山南地区扎囊县“阿嘎土”最为出名,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一些重要的场所均采用此地的“阿嘎土”。

“打阿嘎”既适应了西藏的气候,又形成了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藏族同胞的智慧,是藏式古建筑工艺中传承至今的独有创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阿嘎”的壮观场面(资料图)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