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物重镇的优势与困扰

西安书院门书画一条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安书院门书画一条街 西安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安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

  本报记者  蔡 萌    

  作为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素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说,可见西安昔时的世界地位。如今,虽已远离经济文化中心逾千年,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资源仍成就了西安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市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教授彭德曾这样解读西安的艺术收藏气质: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旱涝保收的沃土,八百里平川,但因为富饶,实际上又是一个封闭的盆地环境——北有黄土高原和沙漠,南有蜀道,西有陇山,东有潼关。由此塑造的西安收藏界,一则是肥沃,二则是封闭。

  古玩市场—— 真品率高、交易火热 理想的淘宝地儿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西安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珍品,得益于此,西安的古玩交易市场一直非常火热。今年的一份调查显示,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高古瓷玉是西安地区关注度最高的收藏品类,在西安藏家现有的藏品类别中,瓷器占53.25%,高于中国近现代书画的48.05%,其次是当代书画和玉器,分别为32.47%、29.87%。加之受到传统收藏理念的影响,西安藏家更倾向于传统、私密的交易方式,因而,逛古玩市场成为深受本地藏家喜爱的艺术品交易方式,而这里的古玩东西好、真品率高等特点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古玩经销商、藏家来此淘货、捡漏儿。

  目前,西安形成规模的古玩市场主要有西安古玩城、八仙宫古玩市场、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等。八仙宫古玩市场是西安的一个自发性市场,交易范围广、交易量大,周日早上的“鬼市”曾经名噪一时,很多陕西、河南、山西的农民带着祖传的或起屋建房时发现的或在农村挨家挨户收购而来的文物赶来这里。建于1998年的西安古玩城内有固定营业的文物商店500多家,东西很杂,销货量也比较大,逢周六的早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古玩早市,其时,西北五省区和河南、山西等地的古玩经销商常来此交易,也吸引了不少外地藏家来此淘宝。近几年建成的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集文物商店、画廊、拍卖行、鉴定评估中心等于一体,代表着西安高端的古玩交易市场,目前约有七八百家商户。

  据称,西安古玩市场的真货比例在全国所有的古玩市场中是最高的,固定经营商店出售的文物古玩真品率可达5%至8%。“西安确实是全国很多收藏家淘宝、捡漏儿的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地,”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杨才玉在评述目前西安的收藏市场时说道,“我印象中很多北京的收藏家利用周末坐飞机来西安,赶周日古玩市场的早市淘宝,而且据我所知收获还很理想,包括古玉、古钱币、陶瓷器,都能‘捡’到一些。”然而,古玩市场的火热对于西安艺术品市场来说或许是把双刃剑。有业内人士认为,西安高古文物收藏盛行,但其中符合国家文物局规定的、能够进行交易的文物艺术品少之又少,这就导致西安藏家的藏品中,除了当代水墨,其他品类很难生成良好的二级市场交易氛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安地区艺术品二级市场的发展。

  画廊市场——初具产业规模 整体形象待提升

  除了古玩市场,西安的书画市场也很活跃。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刘文西、王西京、崔振宽……名家辈出的陕西书画界为西安书画市场的活跃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但同时也造就了西安书画市场浓厚的地域色彩:本地作品较难进入外地市场,外地作品也很难挤进来。综观西安的画廊,几乎只专注于现当代陕西地方名家的作品,大部分出自在美院或国画院任职、出生并长期工作或居住于本地的艺术家之手。

  深厚的城市文化积淀和西安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收藏理念处处影响着这里的画廊市场。与京沪等地的画廊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的情况不同,西安地区的画廊多为经营传统书画的国画廊。据相关统计,西安地区的画廊市场,国画廊占六成以上,而油画廊不足一成。传统书画在西安堪称供销两旺,甚至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西安藏家只认传统书画作品。行走在西安的画廊街区上,斋、堂、轩、阁、画社等传统字眼儿抬头可望,这也与当前西安画廊业的氛围十分吻合。

  传统收藏理念对西安画廊市场的影响还体现在经营上。据了解,目前西安只有小部分画廊采取代理的经营方式,“中间人”“画贩”等游离于市场机制之外的交易关系盛行。此外,一些画廊还从拍卖行购进作品,也有的画廊会向尚未成名但比较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买断作品。位于西安民乐园画廊街的一家画廊老板老刘经营画廊20余年,民乐园的这间画廊是他开的第三间画廊,店里作品标价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不等。“画贩有自己获取画作的关系网,当然我这儿也有直接从画家手里拿到的作品,但成本比从画贩那里拿要高许多。我们赚的也就是低进高出这点利润,自然乐意从画贩那里收画。如果你手里有作品也欢迎拿到我这里来,我保证给你开个好价钱。”老刘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在西安,为藏而藏的人要远多于为投资而藏的人。”他说,来画廊买画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为了送礼,一种为了收藏。“画廊的生意受经济因素影响很大。去年形势比较好时,我一间画廊就能盈利百万元以上,但今年10万元以上的作品卖起来都费劲。”

  老刘的画廊可以说是西安画廊业的一个缩影,没有经营特色、带有传统“画店”烙印的西安画廊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乎家家都卖同样几位陕西名家的作品,画作题材也相差无几,甚至画廊内外的装修风格都大同小异。“西安的画廊缺乏对自身经营特色的思考,市场定位也不明确,只是一味地利用、消费本地资源,很难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采访过程中,与记者同行的一位艺术评论家这样评述。

  文物艺术品拍卖——起步早、发展晚 资本市场有待培育

  许多人都将1992年10月的深圳艺术品拍卖会视为新中国艺拍的第一槌,其实,西安早在同年9月就已敲响了艺拍之槌,只是战绩和影响力都不及前者。虽然起步属国内较早的,但西安艺术品拍卖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还是近几年的事。

  根据陕西拍卖研究所的统计,2009年起,陕西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开始成倍增长,从2010年的2.9亿元左右跳升至2011年的7.7亿元。与画廊市场相同,西安独特的收藏文化和藏家骨子里的收藏理念也影响着西安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作品始终占据着西安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主要份额。有业内人士戏称,西安的艺拍圈子里弥漫着一股“有我们在,谁也打不进潼关”的集体无意识,本地十几家拍卖公司的拍卖,外地买家很少来,基本都是当地名头。这也导致本地画派作品的价格一路走高,与外地拍卖市场形成明显的价差,很多西安藏家不得不远赴北京、上海去收揽本地画作。

  受拍品局限、藏家流失、征集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过前两年的扩张期后,现下的西安艺拍市场进入了发展瓶颈期。有资料显示,今年以来,陕西艺拍市场增长几乎停滞,拍卖成交额出现下降,流拍比例在增大,许多公司目前是保本甚至是微亏。

  对此,不少西安拍卖界的人士认为,西安艺术品拍卖已经到了急需拓展拍品种类和形式的时候了。“无论从购买力还是藏品的价值来说,陕西都无法和北京、上海相比。我们应该着眼于全国市场,与大的机构、基金等资本建立合作,引进大的藏家和买家,把市场做大。”陕西宝隆总经理张媛表示。“西安拥有雄浑的文化艺术基础与积淀以及活跃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收藏的文化传统。审时度势,我认为西安应提出打造文化艺术世界消费中心的定位,大力发展文化艺术资本市场,并集合不同层次与层面的优势资源与力量,尽快形成文化艺术消费产业高地,形成体系完善、业态丰富的生态系统,在发展中构建自身的实力。”对于西安艺术品市场的未来发展之路,生于陕西的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这样表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