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纪念馆两千件珍贵文物亮相(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配备电路设备的保暖连体冬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飞行护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驼峰飞行时使用的写有17国语言的求救血符

昆明飞虎队纪念馆的筹建始于3年前,而关于筹建的念头则始于更加久远的过去。

在飞虎队昆明首次空战并取得大捷后的第七十一年之际,作为“飞虎队”总部所在地的昆明,终于弥补了没有飞虎队专题纪念馆的缺憾——今天,昆明飞虎队纪念馆(隶属昆明市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宾。

记忆 鲜血凝结的历史见证

这是一支特殊的战斗队伍。

他们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公民,驾驶美国生产的战斗机在中国的土地上对日作战;他们是一批见义勇为、充满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当战斗警报响起,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支曾被一些军事专家们预言存在不了三个星期的队伍,最终以“飞虎队”之名闻名于全世界,成为世界航空史的一段传奇。

飞虎队——这三个字的背后,是一段昆明人不应该也不能忘记的历史。

1937年7月初,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空军,担任顾问。考察结束之时,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纳德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他还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

1941年,陈纳德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1941年7月10日,陈纳德组建的美国援华志愿飞行队——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员起程飞往中国。

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正式成立,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投入中印缅战区对日作战。一年之后,美国空军特遣队和第十四航空队先后进驻中国。

1941年12月20日,志愿队首次在昆明升空对日作战,以击落日机9架(我方无一损失)的骄人战绩大获全胜。

由于这三支空军部队英勇无畏、能征善战,并采用“飞虎”图案作为队徽,被昆明人称为“飞虎队”。

自此,在1940年至1945年的二战中,美国空军志愿军以昆明为大本营,同中国空军并肩作战抗击日寇。

“昆明与飞虎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飞虎队从这里诞生,在这里成长,飞虎战机第一次升空作战是在这里,飞虎队第一次击落敌机也是在这里,飞虎队的队员们以鲜血和生命在昆明的上空筑起了一道空中屏障,有效地遏制了日机对昆明的狂轰滥炸,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昆明的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昆明市博物馆副馆长班文介绍,正因为如此,昆明人民对飞虎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有关飞虎队的故事在昆明老百姓中代代相传,“这也是我们筹建飞虎队纪念馆的最初动因。”

波折 耗时三年的艰难筹建

与昆明人对飞虎队的深刻记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飞虎队”总部所在地的昆明,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飞虎队专题纪念馆。

“自2009年起,昆明便开始启动飞虎队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但因受史料、图片以及实物等来源和数量的限制,进展十分缓慢。”班文介绍,创建一个专题纪念馆需要一定数量和规格的资料、图片和藏品,由于战乱等原因,彼时的昆明并没有留下太多与飞虎队有关的东西,而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提供的飞虎队战斗报告复印件等一批物品,也难以满足建馆的巨大需求,这使得飞虎队纪念馆的前期准备工作一度陷入了停滞的困境。

这种举步维艰的情境直到一年后才得到彻底改善。2010月12月16日,美籍华人陈灿培再次向昆明市博物馆捐赠了包括飞虎队招募合同、飞行员军装、军帽、勋章、各式胸牌徽章等在内的805件“飞虎队”文物,加上之前陈灿培捐赠的300多件飞虎队文物,才得以解决纪念馆文物缺失的难题。“在以陈香梅女士和陈灿培先生为代表的热心人士的无私捐助下,昆明共获赠了2000余件与‘飞虎队’有关的文物,这为‘昆明飞虎队纪念馆’的落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喜悦并未持续太长时间,新的难题又摆在了昆明飞虎队纪念馆筹备组的面前:原定的昆明飞虎队纪念馆馆址所在地——位于尚义街60号的一幢建筑因周边施工,出现了墙体开裂、地基下沉的情况。“经检测鉴定,该建筑已属危房,必须经过加固处理后方能使用。”班文表示,为了确保飞虎队纪念馆早日挂牌开馆,昆明市博物馆提出了将飞虎队纪念馆暂设在昆明市博物馆内的过渡方案。“等到原定馆址修复工作完成之后,飞虎队纪念馆将迁回原址。”

藏品 大量珍贵文物首度面世

日本在密苏里战舰上投降签名的纪念卡、中缅印航空工程师三等兵的军服、纪念中国空军飞虎队首战的邮票、陈纳德的签名照片、飞虎队的防毒面具、海军飞行员雷恩的胸前金色徽章、美军第14航空队飞虎队“8”飞虎徽……

一排排展柜上如同“抗战长廊”般的陈列物让人仿佛又置身于71年前的战火纷飞之际,满眼都是那醒目的鲨鱼嘴图案。

据班文介绍,纪念馆将通过包括“‘飞虎’扬名”、“艰苦奋战”、“迎接胜利”、“驼峰空运”、“马特豪恩行动”、“共创辉煌”和“‘飞虎将军’陈纳德”等单元的“长空飞虎”专题陈列,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史料和数百件首度面世的珍贵实物,全面梳理和展示“飞虎队”的传奇历程。

“根据这些文物资料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几个类型:一是二战时的美军军服;二是形态各异的徽章和标志;三是反映二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历史文件;四是反映二战历史的书刊杂志;五是代表二战时期军人身份的各种证件、身份牌等;六是包括军用地图、望远镜、飞行护眼镜、急救盒、饭盒、水壶、美军空军基地火柴盒等在内的反映二战历史的实物;第七类是反映二战历史的照片、信件等;第八类是包括由美国老兵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著作等反映二战历史的书籍;最后一类是反映二战老兵纪念活动的期刊、光碟、照片、纪念品、模型等。”

在这些展品中,有不少是难得一见甚至首度面世的珍贵文物。

“比如,在陈灿培先生捐赠的文物中有大量种类繁多、款式各异的美军二战军服。这些美军军服质地优良,做工精细,以毛料为主。此外,还有罕见的配备电路设备的保暖连体冬服也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有一件军服上还绣有英文‘AVC’字样(American Volunteer Group),即飞虎队原称——中国空军美军志愿援华队的英文缩写。”

在形态各异的徽章和标志中,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求救血符显得格外引人注意。“求救血符又称‘血幅’,‘救命符’,一般缝制在部队配发的夹克里,这块布条大约有手帕大小,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字样,并标有编号。”班文介绍,当时“飞虎队”的美国队员都配发了这种求生布条,一旦被迫跳伞落到地面,飞行员便可用它来与当地百姓沟通,请求救助。“求救血符还有一种形式是美军制作的印有美国国旗的求救血符,写有中缅印等多国文字,文字大意是‘我们是美国空军,来华助战打日本鬼子,请把我们送到有中国军队或者有美国人的地方’,这种血符大多用于二战中缅印战区,在二战中挽救了许多美国飞行员的生命。”

而在反映二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历史文件中,与一位绰号为“鲶鱼”的飞虎队员雷恩相关的文件是最完整的。

这名来自美国内华达州的年轻人原是一名海军飞行员。当得知陈纳德招募援华志愿队队员后,雷恩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美国援华航空志愿队。1942年4月,雷恩正式投入到战斗中,在怒江峡谷战役中,雷恩和六名飞行员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前进,成为飞虎队中最年轻、最英勇的队员之一;1942年7月4日,援华志愿队解散,雷恩自愿留下参与培训美军第23战斗机大队(即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隶属美军第10航空队)的飞行员;1942年8月,雷恩开始驾驶着满载作战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机飞越有死亡航线之称的“驼峰航线”。

尽管史料对雷恩没有详尽记载,但昆明市博物馆在收集飞虎队文物时,发现众多属雷恩的私人物品,包括大量证件、文件、书信、协议、收入清单、人寿保险、照片和实物等。“虽然零星的文物不能完整展示雷恩的人生轨迹,但这已经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个人资料最为丰富的一位。于是编撰了这本《见证飞虎系列之飞虎奇兵“鲶鱼”雷恩》。”昆明市博物馆副馆长李晓帆表示,针对雷恩文物的特殊性,纪念馆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一个展览专柜,而《飞虎奇兵“鲶鱼”雷恩》这本书也将在纪念馆开馆当天首发。“这本以雷恩个人文物串联起来的书籍,其实也是见证飞虎队历史的珍贵物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