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不是旅游的金字招牌
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而这远远不及杭州市承诺的“六不”原则来得喜悦人心:“免费开放西湖”的目标不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文物不被破坏,公共资源不被侵占,条条承诺无不赤裸裸的折射出其他城市“文化经济”的乱象。此承诺一出,不知那些挂着世遗招牌的景区作何感想?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从1987年2004年,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就已经达到世界了第三位。2011年“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再一次掀起了“遗产热”。
从中国目前的已有的经验看,申遗成功之后,几乎都带来了GDP的巨大增长,各地政府在申遗上的花费可谓不遗余力,动辄花上十几个亿似乎也觉得很值。但是那些积极申遗的地方政府,大多没有把申遗当作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种约束机制。而是从申遗开始,就将其看做经济开发的操作手段。申遗成功,就等于拿到一块“五星级旅游牌照”,为地方政绩榜增光添彩。正因如此,各地对申遗趋之若鹜,唯恐落后一步。重商业轻文物,先开发后保护,甚至一边申遗一边仍在破坏,更让民众苦不堪言,我国有太多的前车之鉴。
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在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呈现了几何级增加,但是游客的蜂拥而至带来了新的保护难题。洛阳龙门石窟申遗时,周边近百处不协调建筑物统统拆除,强制关闭了数百家小型工厂,龙门村716户村民,20天内就完成了异地安置,他们祖祖辈辈居住了千百年的那条村子,仅仅3天就夷为平地。而早在2007年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故宫、天坛、颐和园和布达拉宫在内的6处中国境内世界遗产遭到大会“黄牌警告”,原因是“过度维修”且“游客过多”,有可能对景区造成破坏,国内几乎很难找出“世遗”保护典范。
另外据公开数据显示,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1998年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一跃至500多万元,翻了近30倍;云南丽江古城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其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44亿元,占丽江国民生产总值的50%。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旅游收入以平均比GDP增长率高2~4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发展。申遗后景点必涨价的怪异效应不知何时成了“铁律”,面对种种“申遗经济链”我们不禁质疑:申遗本质到底是什么?申遗从为何演变成了一种旅游开发模式?
中华上下五千年,留给后人的遗产数不胜数,申遗成功当然是好事,但不能把它仅仅当作“名分”,更不能当做经济旅游开发产业,只想着经济发展,文化遗产是支撑历史、见证现实、启迪未来的文化生态,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挖掘、珍存、保护和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申遗旨在保护而绝非开发,我们要从思想、从教育、从社会让文化源远流长,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全面、彻底地了解最基本的文化真相,并自觉融入其中,代代相传,而不是将文化资源弄得千疮百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