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洛阳历代银器文化博物馆

洛阳周代银器文化博物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洛阳周代银器文化博物馆

  相约博物馆 走进河南民办博物馆系列                       

  银器的世界

  -----专访洛阳历代银器文化博物馆

  本刊记者 高功

  七月初的一天,我在河南省民办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李宝宗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了洛阳历代银器文化博物馆。馆长周明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参观他的银器文化博物馆。

  早在战国时期,特别是秦代末至汉唐时期,银皿的制造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浇铸,模压、雕錾、花丝、镶嵌等造型技艺广泛使用,银鎏金,银错金,铜错银,铜包银,铜镀银,金银盘丝、宝石镶嵌等细工银器相继出现;银器的艺术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把人们期望保佑平安、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等的意念寄托在器物上;银器的种类更是花样翻新,从宫廷豪富的珍奇精品到民间大众的日常器皿,从银冠、卧头、发簪、耳环、压襟、手镯、银锁、银扣到文房四宝、枪刀剑戟、餐具、酒具、烟具、玩具等,极为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银器由早期皇家豪门专用,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广大民间百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中国古代的银器,流传下来的实物并不很多。主要原因是白银属于稀有贵金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很早就被赋予了货币的职能。人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重新将一些银器熔铸成块,作为通货来使用。尤其在战乱年代,为了携带方便,流离失所的人们将各种银器铸成银锭,因此流传下来的古代银器非常稀少,就连介绍银器文化的研究专著或文献都不是很多。国内各地的博物馆,虽都有中国古代银器展出,但极少有成系列的银器展厅,专题的银器博物馆更是难觅踪影。

  二十多年来,周明明先生利用业余时间,以个人的财力,历尽艰辛,收藏了被历史淡漠和遗忘的民间银器三千件套,并且建起了专题古代银器文化博物馆,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银器的风采。这些展品是在面临绝迹的紧要关头被抢救出来的珍品,虽为中国银器海洋之沧海一粟,但毕竟是中国银器文化的原始遗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华夏各个朝代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对研究人类历史的演变、发展轨迹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洛阳银器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银器藏品分为装饰品、实用品两大系列,涵盖了从战国至民国的历代银制用具和艺术品。其中以清代、民国的银器为主。器物种类达30多项,从实用的餐饮器皿,到妇女、儿童的配饰、把玩件等等,包罗万象。就工艺观之,这些银器在造型装饰上运用了浇铸、模压、雕錾、花丝等诸多技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银器工艺的精湛技艺;装饰内容包括花卉、鸟兽、人物、诗文、典故、吉祥图案等。展品中尚有相当数量的清中、晚期和民国初期的嵌宝、钿翠、累丝、烤蓝等皇家权贵使用的精工银器,多为发钗、发花、胸花等装饰小件,工艺精美、富丽典雅,为弥足珍贵的传世瑰宝。

  博物馆的展品中,战国的龙兽代沟;唐朝的蔓草粉盒、面盆、酒杯;宋代的五福捧寿大酒壶;明清的多彩珐琅银马镫、银锁、鎏金银烧杯、镂空透雕熏炉、手炉、花瓶,如同瓜子大的尖尖绣花鞋、能够变换图案的帽花、带响铃的手镯、戒指等等,均做工考究,精美绝伦。下面择其精美典型的藏品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这些展品,经历了千百年的人世变迁,有的黒锈斑斑,有的银光闪闪,带着古老的风韵,带着当年的辉煌,明显的时代烙印,浓厚的生活气息,绝美的工艺表现,无不体现着中国民间银器的无限风采。它们是中华民族银器文化的缩影;是华夏银器文化原貌的复活,是一部历史的绝美画卷。

  洛阳银器文化博物馆:地址:洛阳市南昌路顺驰城门口

  电话:0379—64118058  64618887

  ,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