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关毅:谈红木家具的起源

宫廷家具修复专家 关毅-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宫廷家具修复专家 关毅

  作为国人引以骄傲的红木家具,它起源于何时?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它的发展?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园林委员会副秘书长、宫廷木器修复专家关毅日前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关记载不早于明万历年间

  我国的起居方式大致可分为席地而坐与垂足高坐。据关毅介绍,席地而坐,是以席和床为起居中心,大约是在商、周、汉、魏这几个朝代。西晋开始,垂足高坐逐渐兴起,南北朝时,垂足高坐开始流行,“高行座椅”相继出现。唐朝以后,桌、椅、板凳不再是稀罕的物件,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比较高的桌案。宋代之后,各种高型的家具初步定型。到了南宋,家具的款式和种类都已相当的完善,工艺技术方面也是日益精湛。

  “明朝是我国传统的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明代中期出现了大量使用硬木做的家具。” 据关毅考证,当时范濂《云间据目抄》有如此记载:“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装杂器,俱属之矣。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厨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

  “但是关于红木家具的记载不会早于明万历年间。”关毅说。

  当时宫廷并未大量引进

  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返回时在途经东南亚等国时,砍伐了当地的交趾黄檀作为垫船木来给货船压重,由此带回了红酸枝。对此关毅表示,确实有大量史料如此记载,郑和下西洋可能带回来了一些红酸枝,但没有特别充足的史料证明,而且从明代宫廷家具的发展上看,红木也没有发展起来,因为明代的大部分宫廷家具我们今天看大部分都是柴木做胎。

  “从史料记载上看,明代很少有硬木家具进入宫廷。”关毅说,历史传闻元朝时期宫廷曾用大量紫檀盖大殿,后被朱元璋付之一炬。而事实上,紫檀做梁柱容易开裂,变形率比较高,盖成的房屋也容易坍塌,所以用紫檀盖大殿这一说法经专家学者考证为不成立。

  至于紫檀家具的出现还有一种说法是伴随着玻璃的出现而兴起。在关毅看来,明代宫廷之所以没有大量的引进红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光问题,过去宫廷都是用纸糊窗户,由此就造成了屋内视线比较昏暗,如若再放些黑的、红的家具,就更显得沉重、压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硬木家具在宫廷的发展。

  硬木真正在宫廷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在明熹宗朱由校年间。据《先拨志始》中说:“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以及“学鲁班,学喻皓,学李诫,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 关毅说,这是对明熹宗这个“木匠皇帝”的评价,不过此时对于材料的记载也仅限于硬木,至于红木的记载却没有提及。此外明末的一些小说中写道:“江南衙役喜用细木”,而实际上此时的细木已有了红木的影子。

  在江南民间得到兴盛发展

  在宫廷未得到垂青的红木相反在民间得到了兴盛发展。关毅说,明末时期,江浙一带由于手工作坊和大量海外贸易的发展,促使其成了联通海内外的商品集散地。伴随着大量商品的涌入,红木也姗姗而来。

  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经京杭大运河向北方运送物资,在众多的物资当中就有了红木的身影,红木也因此逐渐在全国流行。加上当时生产力的增强,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红木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江南文人的参与制作也促进了红木家具的发展,明朝由于宦官专权、官场黑暗,导致相当一大批江南的文人雅士,仕途不得志,闲居乡边,这种原因,也造成了文人参与了家具的设计和制作,托物言志,寄情于物,所以明代的家具一般都文人气很足。”关毅说。(文/邓华) 来源: 北京家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