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撷英——说出“寄寄老人”的故事
元代“寄寄老人”款灰陶牛 图/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元代“寄寄老人”款灰陶象 图/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巡礼“国家文物局调拨海南省博物馆入藏陶瓷特展”藏贰
“国家文物局调拨海南省博物馆入藏陶瓷特展”中,两件展品吸引了几乎每个参观者驻足,这就是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元代“寄寄老人”款灰陶象、灰陶牛。
的确,你没有办法不在它们面前停留——在展厅的众多古代陶瓷杰作中,它们可能是最“可爱”的作品了——朴素的造型、稚拙的神态、特别的质地,都吸引着你的目光。
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世。它们身上,不仅蕴涵着中华陶瓷文化演变的历史脉络,体现着古代工匠高妙的陶瓷技艺,折射着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它们还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祖先的精神世界和中国文物曲折多舛的命运。
精致——
粹然含“金玉”之质
故事要从6年前说起。2006年2月,丹麦警方查扣了156件来源不明的中国古代文物,但中国如果想要追回这批文物,首先必须证明它们是我国的被盗文物,还要查明被盗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为丹麦法院的判决提供证据。
而这批文物中仅有的文字,就是灰陶象、灰陶牛上的楷书“寄寄老人”款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等人对此开展了专门研究,发现西安博物院同样收藏了4件有“寄寄老人”款识的元代陶器,证实了这批文物的确切来源。
海南和西安馆藏“寄寄老人”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质地。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说,“寄寄老人”陶器为灰黑色或灰褐色泥质陶,陶质坚硬而细腻,体现出与其它时代陶器不同的独特质地。
仔细看你就会发现,灰陶象、灰陶牛通体为均匀的灰黑色,表面十分细密,虽然没有施釉,却呈现出一定的光泽,与一般表面粗糙的陶器截然不同。
宋新潮表示,与“寄寄老人”同时代的元代诗人、学者、政治家王恽在自己的《秋涧集》中,形容“寄寄老人”陶器“粹然含金玉之质”。丘刚认为,这用在灰陶象、灰陶牛上十分准确,看这两件陶器,就像用金属或墨玉制作而成的一样。能把疏松的陶质,做出金玉一般的效果,可见“寄寄老人”的制陶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金末元初诗人段成己在《赠研师寄寄翁》一诗中也对这种特点做出了细致的描写:“探怀出苍璧,炯炯光陆离,摩挲湛秋水,随手生寒漪。”大意是,“寄寄老人”的陶器一拿出来,就像黑色的璧玉散发出光芒,拿在手里的触感就好像秋水一样冰凉。
“君子如玉。”海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说,中国古代对玉十分看重,认为其代表了君子的品德。而具有“金玉之质”的“寄寄老人”陶器,也因此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成为古代名扬一时的制陶大师。
今天,我们还能从实物领略古代工艺大师的精湛技艺,是历史的际遇,也是海南的幸运。
精美——
古朴独有“稚拙”之风
目前,国内馆藏“寄寄老人”陶器仅见这6件。但与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均为陶豆、陶方瓶、陶方合(都是容器)等实用器不同,海南入藏的这两件“寄寄老人”陶器将实用功能(初步认定为尊,即盛酒器)和动物造型结合在一起,更为精美,体现出更丰富的艺术价值。这在目前发现的“寄寄老人”陶器中还是独有的。
“稚拙。”章佩岚用这个词形容灰陶象、灰陶牛的造型特点:“造型规整,线条简洁,没有过多的刻画和装饰。用现在的流行词汇来说,就是把动物表现得非常自然、非常原生态,所以看上去觉得很可爱。”
这一点在历史文献中也得到了印证。元代王恽在《秋涧集》中说“寄寄老人”制陶“适用近古之法”,也就是说他的风格沿袭了上古时期陶器古朴自然的表达方式,受到当时人们、特别是文人儒士的喜爱。
段成己的《赠研师寄寄翁》诗同样注意到了“寄寄老人”陶器的这一鲜明特点,并用非常生动的诗句加以描述:“虽凿混沌窍,太璞犹未漓,回首铜雀瓦,千载垢有遗。”意思就是,他的陶器做好以后,给人的感觉还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让人不禁想起著名的铜雀台上那精美的瓦当,好像继承了千年前的遗风。
据宋新潮研究,“寄寄老人”陶器在当时就被人们珍藏,而且被认为是继承了前代吕道人等制陶名匠的风采。据记述,吕道人是宋代一位制作陶砚的名匠,苏东坡也曾为得到一方他制作的陶砚而兴奋不已。可见“寄寄老人”在那时的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章佩岚介绍说,宋代是一个人文气息特别浓厚的年代,文人的情趣和喜好主导了当时的陶瓷风格,因此宋代的陶瓷制品特别强调古朴、简洁、典雅的古典主义美感,迈上了中华陶瓷文化的一个巅峰。“寄寄老人”作为宋末元初时代的人,将这种审美取向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受到时人的重视也就不奇怪了。今天的人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华陶瓷文化前后继承发展的脉络。
身世——
坎坷旷达“游戏”人生
“寄寄老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站在精美的器物面前,我们不禁怀想……
通过宋新潮的研究,我们有了基本了解:他姓陈,“寄寄老人”是他的号,生活在金末元初;他有可能本来是今天杭州一带的人,却不知为了什么原因从江南流落到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地区,曾居住于当时的长安(今西安);这是一位制陶名匠,尤其以陶砚闻名,质地坚润精致、风格古朴典雅,受到文人儒士的欢迎,也制作鼎等实用器和赏玩器,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研师”(即砚台工匠)或“甄陶师”。
同时代的文人王恽、段成己分别在《秋涧集》《二妙集》留下了关于他的珍贵记述。文献与实物的相互印证,让我们得以获得更丰富的历史信息,进入更广阔的历史时空。
他有怎样的身世际遇?金末元初,正是战火纷飞、社会混乱的时代。“寄寄老人”离开富庶美丽的江南故土——也许他那直承宋代风格的陶艺就是在那里习得的——去了战事纷扰的西北,也是因为战争吗?他与段成己等金朝灭亡后隐居的金朝遗民交往颇多,是不是因为与他们有着相似的境遇?
他有什么样的爱好?研究显示,他的一大爱好是搜集同时代文人的诗篇,并且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制作的砚台,虽然颇受欢迎,通常却是不出售的,而是用来换取文人的诗稿,并编有《寄寄老人陈氏诗卷》(已佚)。
他的生活如何?段成己在诗中说他“归来饭甑空”。可见,陶器都用来换取诗稿了,导致他有时还要挨饿,生活并不富足。
他也被人质疑“似高还似癡”——你到底是境界高呢还是傻呢?建议他“不如且置之”。可是他呢——“翁闻为一笑”——他只是笑笑说,怎可为了口腹之欲放弃诗文呢。
毫无疑问,“寄寄老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制陶工匠。宋新潮说,他旷达淡泊的生活态度和超尘脱俗的志趣情怀,是当时的文人雅士欣赏并记述他的重要原因。
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陶艺在士人看来也许只是“游戏”。但“寄寄老人”将自己生活遭际的个中三昧全都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堪称真正的大师,也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到他的艺术魅力。
“寄寄老人”无法知道的是,因为对他的研究,确认了丹麦查扣文物的中国身份和确切来源,并为查找具体的被盗地点等情况提供了难得的线索,并使国内博物馆所藏同类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得以确认。2008年,丹麦法院做出判决,这批文物全部归还国。今天,它们又被整体移交给海南省博物馆。
可以说,是“寄寄老人”款灰陶象、灰陶牛带着这156件文物回了家,又带着他们来到了海南“新家”。
去看看它们吧!一尊小象、一尊小牛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那里,等着告诉你一个古代陶艺大师的故事,也许还有更多的故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