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博物馆藏中国年画珍品赏析

  福建 张卫军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贴年画迎新春是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它不仅给予人艺术的享受,还寄托着祝福新年吉祥喜庆、祈求幸福生活的心理。旅港乡亲许晴野(1933—2005),名有情,别署木味斋,晋江龙湖镇福林村人,出生于华侨世家,好文艺,习书画、篆刻、版画和研究收藏民俗版画,是我国著名的年画收藏家。2004年秋,许晴野先生专程从香港带回114幅年画捐赠给晋江博物馆。这批年画包括山东潍坊、兖州,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江苏南通,福建泉州、漳州,香港等清代、民国时期的民间艺术珍品,产地涵盖面广,时代跨度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乡土气息浓郁,有门神、财神、灶王、八仙等神马像,福、禄、寿、天妃送子等吉祥画像,渔樵耕读等怡情画像,蝴蝶杯等戏剧画像;涵盖了中国年画主要生产地代表作品以及福建闽南地域特色的年画。在此特遴选部分馆藏年画珍品,以飨读者。

  清代潍坊年画《当朝一品》(图1)

图1-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1

  山东潍坊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这幅《当朝一品》年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色彩浓厚,反映出老百姓希望大吉大利、升官发财的理想生活。

  河北武强年画《狮球图》(图2)

图2-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2

  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规模,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1662—1820),进入鼎盛时期。武强年画流行于华北一带,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是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画。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

  这幅《狮球图》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粗犷、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以粗犷有力的线条勾勒狮子的轮廓结构,以委婉顿挫的线条勾勒细部装饰,整体感强,既大气磅礴又精制细腻。狮子威猛而不凶恶,生动可爱,是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

  泉州木版年画《八仙图》(图3)

图3-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3

  泉州木版年画在明清两代最为兴盛。年画品种丰富,构图饱满,线条坚实、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印制年画所用颜料以当地的白土作为填充剂,以海南胶调和,基本色有大红(苏木)、橘黄(黄丹)、铭黄(槐花)、天蓝(佛青)和黑色(竹烟),肤色则需另外调制,通常印制在万年红纸和玉扣纸上。根据用途及使用场所,泉州年画可分为门神画、纸扎画、神像画与游艺画四大类。

  这幅《八仙图》构图大方,造型夸张,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沉雄、江南年画的秀美雅丽,又兼具闽南本土古朴神秘的东南沿海风格,流露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设色用大红大绿,对比明显,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线条粗细迥异、刚柔相济,以挺健黑线为主。年画富有浓丽凝重的色调,犹如织锦刺绣,绚烂而美观,八仙面容和颜悦色,迎合民众希求吉祥、瑞庆的心理。

  福建漳州木版年画《侍女图》(图4)

图4-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4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在明清两代最为兴盛。年画的主要题材有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漳州年画中以门画居多,门画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种类。粗神指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印制的门画;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纸印制,人物背景上自行调色套印淡红色的年画;文神指画面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年画;武神年画画面上人物一般要骑马或插旗。漳州木版年画制作时先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而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所独有。版材多选梨木,也采用相思木、红柯木、石榴木等,纸张全部采用闽西纸,如龙岩的福书纸,长汀、上杭、古田的玉叩纸,清流的锡皮纸等。

  广东佛山木版年画《门神》(图5、图6)

图5-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5
图6-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6

  佛山木版年画始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所取题材有各种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其特点是线条刚劲、粗放、简练,有木刻趣味。设色多使用大红、桔红、黄、绿等色,有的还吸收了当地铜衬剪纸艺术的特色,在画中人物的盔甲袍带上加饰金银花纹,这种装饰风格可谓佛山年画的一个特色。

  湖南滩头年画《秦叔宝·尉迟恭》(图7、图8)

图7-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7
图8-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8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全国罕见。

  滩头年画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无论是门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内容,都在小小的年画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几乎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存的四十多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江苏南通《麒麟送子》(图9)

图9-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9

  南通年画,构图简洁,着色单一。门画一般用红、黄、紫、绿色套印叠印,再用主版印出线条与墨色块,也有套印金银色的。极少用手绘,只用灵巧的一笔染出女性和娃娃脸上的红晕。背景全部留白,贴在桐油色的木质门板上,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门画色彩不用青蓝色,是因为旧时南通百姓在民居建筑上都向往青砖青瓦房子,非青色的门画配青色的房屋,对比会更强烈。南通门画的色彩特厚重,色和墨都要调明胶,以适应南通气候。

  凤翔木版《大吉利》(图10)

图10-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10

  凤翔木版年画,源于南肖里邰姓,据《西凤世兴画局》记载,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正德二年(1507)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距今已五百多年,二十代历史。至1950年,已发展到690多种,有五大类,即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马画。门画,诸如驱邪门神,秦琼、敬德,大、小将军等有20余对,40多种。全以手工印制,局部手工染填,套金套银而成,色彩对比强烈,造型饱满夸张,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数百年来一直流行于陕、甘、宁、青、川广大地区,深受西北地区民众喜爱。

  年画收藏

  海外收藏中国年画,源于30年前东南亚华人的富足,新加坡等地的画廊很早就来大陆收集历代年画。海外华人的传统审美取向,还带动了对东方艺术好奇的欧美人的注意。在国际上,有许多图书馆、美术馆就专门收藏中国年画。前苏联收藏中国的木版年画最多,其中有一件辽金时代的《四美图》,那是目前有记载的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

  现代中国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画的是鲁迅先生。鲁迅所藏的开封年画,现藏于鲁迅纪念馆中,经中国年画收藏研究专家考证,这些年画都是孤品。在同时代,上海的王尚义先生收藏了许多老年画。1949年王尚义移居香港,1964年侨居美国。他去世后,家人将其所藏200余幅老年画精品转让给英国伦敦中国版画基金会。在当代,老年画收藏最多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村。王树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收藏主要年画产地的年画,现有藏品近一万件,他对年画的收藏在世界上堪称第一人。

  最近两年,年画这种反映民俗文化的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价值开始凸显。年画收藏已成为民间艺术品收藏中的最为热门的项目并且将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做一些高水准的年画作品以便于在年画的收藏方面发展,是未来年画发展的重要门径之一,也是值得民间艺术家们重视的一个方面。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