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有“三怕”:怕泪、怕血、怕喊饶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摘自《毛泽东初进中南海》,何虎生 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毛泽东胸怀博大而又慈善质朴,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感情。进入中南海后,他仍然保持着服务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阅读和回复人民来信,并在休息的时间去农家走访,了解情况。毛泽东一贯崇尚俭朴,衣服大多破旧,但仍舍不得丢掉。在饮食上,毛泽东吃的非常简单,不讲究口味,爱吃"门前菜";在住房方面,毛泽东反对铺张浪费,不允许住处有华丽的摆设,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作风。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胸怀博大、富有感情的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毛泽东作为一位多情善感的质朴常人,他的坚硬如钢的意志和他的善良柔和的心地都是一样鲜明,一样强烈。因而导致毛泽东有"五不怕"的革命大无畏的精神,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有三怕,这三怕并不是毛泽东胆小懦弱,而是其心肠慈善,时时处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考虑,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怕泪。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

1948年5月,在东渡黄河后的一天,毛泽东乘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吉普车翻山越岭,在山路上艰难爬行着。

当行到平山县大路上的一个村头附近,大家发现离吉普车不远处路边草丛中好像有几个人。

车子驶近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躺在路边茅草上,身边坐着一个30多岁的农村妇女,一圈人正围着她们在着急。

当车子从她们身边驶过时,车上的人看清那女孩子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身下铺着茅草,双眼紧闭,脸色蜡黄,鼻子里不时地往外流血,已经奄奄一息了。

孩子的娘坐在地上,抚摸着孩子的小脑袋,悲痛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周围的人同情地看着这对母女,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停车!"毛泽东突然叫道。

司机周西林把车刹住,毛泽东第一个跳下车,大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摸摸孩子的手和额头,问:孩子怎么了?"病啦!"女人泪流满面。"看来病得不轻,多长时间了?""三四天了,起头轻,越来越重。"孩子的娘擦了擦眼泪,声音颤抖地说。"怎么到这村来啦?"毛泽东着急而关切地问。"打算去找个医生,可是孩子快不行了。"说着孩子的娘又哭了起来。

是啊,在这深山僻壤,穷人有病,一无医,二无药,三无钱,多少人不都是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死去了。这时,毛泽东猛地回头,朝车上看,大家看到他的眼圈泛红。

"我在这里。"朱仲丽医生在毛泽东身边说,长期跟随毛泽东的经历,使她明白了毛泽东的想法和意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