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私人博物馆路在何方

身份尴尬 缺人缺钱 广东私人博物馆路在何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身份尴尬 缺人缺钱 广东私人博物馆路在何方? 身份尴尬 缺人缺钱 广东私人博物馆路在何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身份尴尬 缺人缺钱 广东私人博物馆路在何方? 身份尴尬 缺人缺钱 广东私人博物馆路在何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身份尴尬 缺人缺钱 广东私人博物馆路在何方?

  上月底,全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深圳望野博物馆在深圳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据介绍,深圳望野博物馆于2009年2月由广东省文化厅批准报国家文物局备案设立,经过多年的筹措,终于在龙华新区开馆。然而就在不久前,广州唯一的私人博物馆却传出了将办不下去的消息。

  一个要开,一个可能要关闭。广东私人博物馆目前是个怎么样的状况?私立博物馆的未来路在何方?

  样本

  唯一私人博物馆快办不下去

  冷清、安静、空荡、偶尔的几个参观者,这是记者在广州唯一一家以私人名义建立的博物馆——广州东方博物馆(以下简称东博)看到的情景。

  广州东方博物馆坐落在广州亚运城亚运文化村,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包含古代陶瓷厅、明清陶瓷厅、铜器厅、书画厅和百砚厅等,共有600多件藏品,是广州目前唯一一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私人博物馆。

  近期,有关东方博物馆办不下去的传闻经媒体报道一时间被公众所关注。记者了解到,缺少观众、经营资金困难是东方博物馆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

  广州东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博物馆地理位置离市区比较远,一般情况下到馆里参观的人并不会太多,主要是单位集体观众。记者来的过程印证了博物馆路途的遥远:从广州市区坐地铁3号线到市桥,再坐约10公里的公交车,到番禺亚运城亚运文化村,再走上约20分钟,才找到广州东方博物馆。而如果从市区驱车前往东博则需时约一个多小时。

  事实上,东博开办以来,观众多数是官方的考察团、访问团等。50元/人的门票价格不算便宜, “但一年下来能卖得出几张门票呢?即使卖出几张,对于博物馆来说也补贴不了多少运营成本。”副馆长周强对记者说。

  而一年300多万元的运营费用更是压得东方博物馆喘不过气。馆长周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博物馆一年光是电费就100多万元,雇了30人,一年就要200万元,虽然门票收50元/张,但博物馆一年打开门就要300万多元维持运作,而门票收入只是杯水车薪。”

  周勇告诉记者,目前等待东方博物馆的命运只有两种:一是努力争取政府支援,尤其是资金上的补贴;二是申请注销,把博物馆转型为艺术馆。后者是他最不愿意发生的情况。

  现状

  身份尴尬 经营惨淡

  近年来,在国内风起云涌的收藏热大背景下,广东民间正兴起建私立博物馆热。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一份材料显示,广东省目前有私立博物馆近300家,但到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多数是以“斋”、 “馆”等命名的艺术馆。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告诉记者:“受场地等门槛所限,只有10%左右的私博能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据了解,不能注册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多达九成的私立博物馆不能收取门票,不能进行文化交流。

  “事实上,政府对于设立私立博物馆的审批有严格的要求,单是面积就要求必须达到4000多平方米,很多私人博物馆就被这条规定挡在了门外。其实很多主题博物馆,有两三百平方米的面积其实就足够了。”杨文艺术馆馆长、广州宝善画院院长杨文对记者说。记者了解到,由于缺少政府支持,广东九成“私博”无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更面临着很多法律的限制、现实的约束,多半经营困难,艰难求生。

  地处东风东路的古越轩博物馆是个“私博”,由于不能收取门票,因此走的是市场化经营路线,但即便如此,一个月下来将近20多万的月租也是个不小的压力。记者了解到,过去一段时间,古越轩举办了两个画展,由于缺少人气,一张画都卖不出去。由于没有收取展厅费用,自然一点收入也没有。

  抛除身份尴尬外,即使展馆建了起来,即使能收取门票,私人博物馆的后期运营更是个烧钱的活。

  以广州东方博物馆为例,即使能收取门票,即使门票价格并不低,但一年300多万的运营费用对博物馆来说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据我了解,目前建立一个私立博物馆,小的资金投入两三百万元,一年的运营费用就要30万元左右。大的资金投入至少五六千万元,而后期的运营资金更是一个无底洞。如果算上更新藏品的费用,再多的钱都不够。”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策展人吴杨波对记者说。

  出路

  政府出手 以馆养馆

  谈到私人博物馆的出路在哪,记者采访中,几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政府的支持。在他们看来,少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私人博文馆很难发展。实施上,广州东方博物馆的场地费用上,政府是免掉了两年的租金的。

  今年年初,陈少湘提交了一份《关于扶持我省私立博物馆发展》的参事建议,随之,广东省文化厅出台了一份关于《广东省民办博物馆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建议在经费、土地使用上给予支持。

  记者了解到,调研报告中,广东省文化厅建议将加强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纳入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建议省委、省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给予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如明确经依法设立的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等级评定、科研活动、陈列展览、学术交流、对外合作等方面,与公立博物馆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建议在经费上给予民办博物馆扶持,由省财政厅设立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经费,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在建馆、布展、宣传活动等方面给予补贴,对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实行门票补贴和运营补贴;另外,建议在土地使用上给予民办博物馆政策支持,可以以划拨方式在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或其他合适区域内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建馆用地等。

  缺钱,这是几乎所有私立博物馆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吴杨波告诉记者,目前已开办的民营博物馆许多都经营惨淡,要想扭转这种情况,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但是私人博物馆还得靠自己走出一条路,以馆养馆。他建议私人博物馆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拓宽办展思路,走专题化、精品化、特色化路线,集知识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身。“私人博物馆可以采取灵活的门票制度,除此之外,通过国内外巡回展出、馆际交流、与学校挂钩争取稳定的观众源等方法,也可以带来收入。” 吴杨波说。

  杨文也同意以馆养馆的做法:“现在很多城市鼓励以馆养馆,在博物馆的运作中,藏品流通仅是收入的一小部分,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能带来大效益。比如有的展馆和餐饮结合,有的民俗博物馆开发相关的纪念商品,都是不错的办法。”

  【他山之石】

  马未都(微博)模式有争议

  1997年,北京琉璃厂西街一座面积仅为400平米的门面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微博),它的主人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马未都, 凭借马未都的个人魅力,观复博物馆提供了一个私立博物馆的生存样本。

  和所有私立博物馆一样,“观复”也被资金困扰。微薄的门票收入与高昂的运营费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馆址因此从繁华的市中心搬到了郊外。除了门票,“观复”的收入另有提供收藏知识及鉴定证明的报酬、场地出租及衍生品出售,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马未都的个人名气。

  为了摆脱个人能力的局限,马未都决定依靠社会力量。“观复”于2004年开始理事会制改革,2007年正式实行理事会制。这样,来自董事会几位企业家的拨款、理事们的不定期赞助、博物馆会员的会费等,使运营资金得到了有效保证。2008年,“观复”第一次实现盈亏平衡,成为全国数千家公私博物馆中的特例。2010年6月,马未都又创建了“观复文化基金会”,他把名下的文物全部捐献出来, 基金会接受了首批社会捐款1000 余万元。

  陈少湘表示:“这种模式有争议。在目前文物保护法的制度下,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并不一定能够行得通,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触犯法律法规,只能够打打擦边球。”而周勇也表示:“‘观复’模式在广东难推广,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至少能让博物馆能够运营下去。”

  三种可借鉴模式

  单靠政府有限的扶持,根本无法保证私立博物馆的长期运营。私立博物馆如何才能够拥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有三个生存样本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最赚钱的,是花都石头记矿物园。董事长、珠宝商人苏木卿利用在世界各地采购宝石的机会,搜集到亿万年来世界各地的矿产奇石。

  2009年,石头记矿物园开业,园区占地面积70亩,主建筑面积17777平方米。这里有各种天然石头凑成的满汉全席,再加上世界最大的水晶观音、最大的夜明珠等,绝大部分游客参观后,用得最多的评价就是“震撼”两字。迄今为止,整个矿物园投资已超过1亿元,展出各类矿物品种超过2000种,数量达近万件之多。

  总经理苏一肪告诉记者:“我们的秘诀就是精耕细作,最大的推广就是口口相传,宗旨是观众会不会感动,会不会震撼。算上当初采购宝石的费用,我们预计开业5年后达到盈亏平衡,开始赚钱。现在门票收60元/张,但我们主要做的是团客,门票微利,只占总收入的30%左右。最大的收入来源于商场珠宝的销售,占60%,再加上旅游带动餐厅消费,又有10%的收入。”

  价值最高的,是天津着名的“瓷房子”。主人为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张连志,他将一座年久失修的法式建筑,花费6年时间包装成为一栋价值高达20多亿元的“瓷房子”,装饰共使用了4亿多片古瓷片、13000件古瓷器、300多件汉白玉石雕、300多只瓷猫枕和20多吨天然水晶和玛瑙。虽然要收20元/人的门票,但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最具复制意义的,是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馆长将博物馆不能销售流通的文物、文化资源转化为盈利手段,馆内开设优雅茶艺馆,包括自然标本学习室、文物鉴赏厅、歌舞文艺表演厅、茶艺讲座等多项服务功能,将博物馆打造成社区文化休闲中心,让观众在参观瓷器的同时品茗香茶,在欣赏中得到休闲享受。

  ■本报记者 蔡春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