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石碑背后的故事
《今日启东》社会版9月21日刊登《建县石碑落户紫薇公园》一文后,引起了市民对建县石碑和崇海界碑更浓厚的兴趣。在档案馆同志的指点下记者再度进行深入采访,两块文物石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也随之浮出水面。
幸遇伯乐 “落草”石碑“重出江湖”
漫漫岁月,沧海桑田。作为启东历史的重要见证,两块石碑曾经悄无声息地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它们的复出,离不开对启东文史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文人志士。
说起发现建县石碑的经过,档案馆首任馆长张能强记忆犹新。1979年秋,他在人民医院住院,一天傍晚散步时遇到了医院总务科长,对方提起院内有块“刻着字的石头”。联想起人民医院(旧称镇洋市)为原启东县政府所在地,张能强敏锐地感觉“一定是好东西”。在医院饭堂前,此碑正委屈地担当着搁板的角色,碑文朝上,上面放置着菜篮子等什物。张能强慧眼识碑,发现这竟是首任县长袁希洛撰写的《启东设县碑记》。第二天,尚在住院的张能强便请搬运工将此碑运回档案馆保存。
关于崇海界碑的发现经过,张能强记得是1984年秋,县档案局接到北新公社的电话,称在启海界河内发现一块石碑,内容是“崇海界址的记述”。档案馆立即派人将碑运回档案馆保存。至于北新公社如何发现该碑的细节,如今档案馆几位退休的老同志都表示记不太清。因为推测石碑是在水利疏浚工程中重见天日,记者随后咨询了北新镇两任水利站长,但他们都对此事没有印像。
其后,就两碑如何妥善处置党史办、县志办、档案馆等单位联合汇报,县委、县政府最终决定将两碑安放在当时的人民公园内,经修复整理的两块石碑得以与世人正式见面。
探本溯源 文物石碑还原历史
9月23日,市档案局办公室主任郁健飞专门翻阅文史资料,史海钩沉,通过两块石碑的来历引出一段尘封的历史。
两块文物碑中,崇海界碑的历史更早。1987年6月印发的《启东文史》第六辑载,清末崇明外沙(即今启东)同海门县利民沙接壤处,有一块面积为24万步(1000步合4亩)、南北跨三只圩塘、略似一个侧放着的钝角三角形的沙田。按照外沙粮户魏春曦(以魏仓出名)所持上颁滩涂执照,这块沙田应归魏仓所有,并划为崇明县境。而海门以利民沙整个沙洲在县境以内为由,不承认魏仓的产权。于是两县间产生边界纠纷,双方各据一理向苏州府诉请公断。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62年),苏州府台约同崇海两县知事,前来实地查勘,称之为“三堂会勘”。会勘核定,这24万步沙田应按原颁执照归魏仓所有,并入外沙版图。为了杜绝纠纷,在府台监视下,地方官员召集民夫,挖了一条约三里长的小斜河(群众都叫它斜横河),作为崇海两县在这里的分界线,并在界河的北端树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上述办案经过及其结论,告示永远信守。这就是崇海界碑的由来。
1984年9月印发的《启东文史》第一辑载文称,1928年1月,经省政府(民国)同意,原属崇明的外沙地区(即今日之启东)设县,定名为启东,取“启吾东疆”之意;2月,任袁希洛为首任县长;11月8日,县长袁希洛撰写《启东设县碑记》,记录下启东设立县治的经过。
附:《启东设县碑记》
启东位于扬子江之北口,滨东海。近百年来,积沙而成。先隶崇明,田土渐辟,户口渐聚。至逊清末造,面积广三千余方里,人口三十万。与南通、海门相接壤,而与崇明本岛隔一近二十里之江水,风涛沙浅,交通不便,政令因以阻隔。城绅豪右,藉势以临之,负担重而地方事业所享之权利微,启人苦之。于是祝子应乾、孙子文奎、张子宗华、施子滋培、施子征睿、倪子华清等于清宣统三年,中华民国纪元一、二年,请愿国省,要求设县分治,数为城绅所阻,努力奋斗,继续不倦。至纪元六七年间,省吏知不能压,而碍以城绅情,乃为不知彻底之调处。在九年时,先设一行政委员以佐治之。迨纪元之十六年春,国民革命军底定长江南北,苏省政治革新,施子方白、施子滋培等又先后继续请愿。中国国民党外沙市党部诸同志,又为政治革命上之主张,请求分治,事乃垂熟。是年十月,希洛受江苏省政府民政厅长钮委任为行政委员,面令筹备设县。抵任后以外沙诸民隐直陈,并由省委白一震、张世杓先后报告有设县之必要。乃由江苏省政府在十七年一月,议决设县,定名启东。二月任命希洛为启东县长,颁发县印,三月一日受印任事,开始训政。十月奉省令与崇明分界,以扬子江北道江心为址,南属崇,北属启,永无争执。本县位置,据江苏省政府土地整理委员会特派技士陈政和测定,为东径121°39′27″,北纬31°48′40″。现有地依崇明移交芒银底册,为百六十一万一千一百七十五亩,现有人口依本年调查为三十三万零七百三十三人。呜呼,希洛于辛亥革命曾受江苏省委为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代表,参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首都之盛典。十七年来,以素性戆直,且政治为军阀所霸持,不愿为行政官。今年以及艾,欣在此青天白日国徽之下,首服役于兹新成之邑,恐无补于斯土之建设,爰于设县既定之日,志数语以为继长是邑者有所稽考也。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