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博览会已趋成熟

  中国文化报记者许亚群报道:“这幅黄来铎的《回家》我找了很久,今天终于得偿心愿。”香港买家陈先生欣喜地表示。11月1日,第十六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开幕的第一天,陈先生就收获了3幅不同类型的书画作品,可谓“满载而归”。据统计,为期5天时间里,参加本届艺博会的观众约5万人次,成交量突破1亿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力求让上海艺博会成为画廊盈利的平台、艺术家成名的平台、藏家圆梦的平台。”上海艺博会新闻发言人王安桅表示。本届上海艺博会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等12个国家的146家优秀画廊参展,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不相同。“要想成功实现我们的办会目标,就得秉承海派文化吸纳百川的精神。”王安桅说。

  上海索美画廊艺术总监黄一士是已经参加过15次上海艺博会的“老客户”了。这些年,他的艺术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最后扎根在了上海。“走了这么多地方,还是觉得上海的市场最成熟。”黄一士说。在他看来,上海艺术品市场的规范性、包容性、公平性等特点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而这些特点自然也体现在了最具代表性的上海艺博会上。

  来自河南郑州的种子艺术画廊是艺博会包容性的直接受益者之一。3年前,作为画廊新生力量的它以“依附”的性质前来参展;而如今,它已经完全拥有了自己的展位。“上海艺博会非常注重包容和培养新画廊,这使得我们能在短期内迅速成长。”种子艺术画廊活动经理阮琦说。通过最近两年参加上海艺博会,种子艺术画廊不但将自己的新生代艺术家成功地推向市场,而且利用这一交流平台,拓宽了视野,与国内外多家画廊达成了合作共赢的关系,可谓受益颇多。

  不仅如此,为保证市场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上海艺博会一直高度重视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今年的“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更有来自江、浙、沪地区的36位年轻艺术家入选。他们的作品形式多样、思维敏锐、角度各异,和老一辈艺术家成熟睿智的作品交相辉映。

  也正是因为上海艺博会的如此包容,才导致每年展位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年又有近50家艺术机构无法进驻。”王安桅说。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艺博会尚处于用尽浑身解数“拉拢”客户的局面,而这种供不应求的态势更是彰显了上海艺博会的繁荣。

  享受“点亮心灵”的艺术

  “四馆展区的作品,有很多给人一种很清新、愉悦的感觉。真没想到,国内的油画水平已经这么高了。”从美国回来的“海归”曾女士称赞说。

  往年的上海艺博会主题往往是单纯号召财富人群进行艺术品投资与收藏,而今年的主题则更加侧重让受众领悟到收藏的真正意义。“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强化艺术内涵,注重其对观众精神层面的影响与改变。”王安桅说。据他介绍,这一主题具有两大价值:一是可以让艺术品投资者以一个更加健康、正确的心态对待艺术品投资,二是可以引导注重张扬个性、遵从个人品位的“年轻精英代”加入到收藏群体中来。

  围绕这一主题,本届艺博会处处蕴含着富有“感悟心灵”的特色元素。比如,以唐云辉的水彩画、周春芽与贺娟的“艺术玩具”、克劳斯的雕塑等作品为代表的“减压艺术”,意在用其优美纯情的时尚气质直扫人们内心的阴霾,从而获得真善美的启示;艺术机构百雅轩以“唤醒社会对上海绘画艺术过往那段斑驳的回忆”为宗旨,展出了一大批充满浪漫情怀的东方故事,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追忆”,来激励当代青年艺术家朝着前辈的高度去努力;法国风情的唯美、“艺术韩流”的奔放、中国文化的厚重……每个展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观众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心灵的故事”。

  “感悟心灵”的主题还吸引了一批“淡泊名利”的机构前来参展。这些机构前来并不是为盈利,而是以弘扬艺术精神、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力为主要参展目的。首次参加上海艺博会的江西省景德镇陶瓷科研所就是其中一例。该科研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余国锋说,这次参展的感觉很好,无论是观众修养还是市场环境都很理想。“如果没有意外的情况,明年我们一定还会来。”余国锋说。

  “重质又有量”的成熟市场

  自1997年创办以来,上海艺博会一直走在不断发展创新的道路上。然而,这种发展创新却不是盲目的,而是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尊重市场规律的。今日的上海艺博会在历经15年的风雨之后,已基本成为一个既定位合理又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交易展销平台。

  “注重买卖双方新客户的培养、看重整体成交量,是近年来上海艺博会尤为显著的变化。”黄一士告诉记者。他认为,目前中国足够“档次”的艺博会只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的,相比之下,上海艺博会市场更注重整体发展。“假设两地各举办一场同样销售额的艺博会,北京往往会出现少数几件高端艺术品销售额占80%,其余艺术品销售额占20%的‘二八效应’。相比之下,上海的销售额则比较分散、均等,成交量上较北京而言更占据优势。”黄一士说。

  正如黄一士所言,本届上海艺博会虽然达成了过亿的“天价”成交额,然而,在成交面上却呈现出油画、小型雕塑、版画、陶瓷等中高档艺术品“多点开花”的局面。记者走访多家尚不算知名的艺术机构发现,这些机构虽然并未展销“名家大作”,但依然“战绩斐然”,有的小画廊成交量竟达到了30幅。“这种现象说明上海艺博会正逐步实现从促进艺术投资向扩大艺术消费的转变,这才是真正地培育市场。”台湾资深艺术顾问陆洁民说。

  市场的成熟结出的硕果容易获得金融资本的高度重视。今年的上海艺博会是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全程支持。金融机构与艺博会的有效对接,为艺博会提供了一大批具有“VIP”潜质的优质大客户资源。“利用金融机构进行引导服务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可以有效提高上海艺博会乃至中国的收藏竞争力,提升区域和国际收藏档次。”陆洁民指出。从爱好者到买家,从买家到客户,从客户再到VIP客户,这种客户层次上的转变是上海艺博会多年来发展探索的实践结晶。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