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大鹿岛水下清代沉船考古调查

        “大鹿岛东北部建堤坝修码头,影响了海流,导致考察海域被淤泥覆盖,所以暂时未发现沉船遗存。”昨天,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副主任冯雷,向沈阳晚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丹东大鹿岛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详细情况。

        淤泥保护下的海底遗存,可排除盗捞

        “我们这次水下考古调查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对丹东大鹿岛海域清代沉船疑点进行排查确认。”冯雷说。

        不过,调查工作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据冯雷介绍,根据当地渔民的讲述,当年海床表面有3000平方米的瓷片分布。但在20多天的时间里,之前曾经出土过大批瓷器的海域,考古队员收获寥寥。“我们水下考古,最深也就只能到淤泥以下1.5米之内,但是在这个深度内,我们调查了2000多平方米,没有发现水下遗存。”

        考古队初步分析,认为由于大鹿岛东北部建堤坝修码头,改变了大鹿岛周围的海水流向,加速了此海域的泥沙淤积。冯雷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现的清代沉船遗存应该被埋在2米深的淤泥之下,形成天然的保护层。如果没有大的工程影响,深埋在海床2米以下的早期木质沉船遗迹基本上可排除被盗捞的威胁。水下遗存不会被破坏,也不会被盗挖,现在很安全,保存状况很理想。”

        虽然考古发现不多,但是冯雷认为,大鹿岛海域应该存在一条重要的古代水上航线。“这条航线在明清应该是非常繁忙的,但是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还不能确定航线的起始地点,生产的瓷器产自江西还是福建尚不清楚,这个很遗憾。不过,此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大鹿岛海域近岸的海底情况,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昔日辽东水上航线,或有很多沉船

        著名考古专家冯永谦老先生早年曾经去大鹿岛考察,但是技术条件所限,并没有进行细致的考古调查。他说:“大鹿岛海域应该有很多沉船,甲午海战沉船是一部分,但是更多的应该是运输的商船比较多。”

        冯永谦记忆里,在1978年左右,当时的辽宁省文化部门曾在海军的配合下,对当地进行过水下沉船的调查。“去的人里没有考古队的人,所以考古方面没有什么太多的收获。其实挺遗憾的。”

        传统观念里“南船北马”,东北的航运业、造船业应该相对落后。不过,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冯永谦认为,包括大鹿岛在内的辽宁沿海地区,航运业、造船业曾经高度发达。他说:“距今5000多年的丹东后洼遗址,就出土了帆船模型和大量的渔具;汉武帝时期,派水军去朝鲜,走的航线就是从现在的山东刘公岛,直接到现在的朝鲜平壤;在明清时期,辽宁沿海应该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海上运输航线。”

        冯永谦认为,如果通过持续的考古调查,可以在一定区域发现相对集中的沉船遗存,就不难勾勒出一条明晰的南北海上航线,那无疑将揭示更多古代海上运输的秘密。

        沈阳晚报主任记者 高寒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