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从白手起家到馆藏品百万

“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书画珍品展”昨天在上海博物馆揭幕,以庆祝上博建馆60周年。图为珍品展现场,观众自带手电筒、放大镜等工具参观。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书画珍品展”昨天在上海博物馆揭幕,以庆祝上博建馆60周年。图为珍品展现场,观众自带手电筒、放大镜等工具参观。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上博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博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 1959年10月上博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59年10月上博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

  创建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昨天迎来了六十华诞。上海博物馆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昨天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

  ■ 上博昨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

  ■ 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连续三年第一

上博新馆于1993年8月在人民广场开工,1996年10月12日建成。-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上博新馆于1993年8月在人民广场开工,1996年10月12日建成。

  创建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昨天迎来了六十华诞。上海博物馆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昨天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杨振武,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微博)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坎贝尔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代表、海外友好馆代表出席了纪念大会。

  初创期至今已拥有上百万件馆藏文物

  在昨天下午的纪念大会上,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发来贺信,向上海博物馆表示祝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杨振武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向上海博物馆六十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上海博物馆六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为推动上海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跑马总会,由陈毅市长亲自选址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楼,度过了漫长的发展期。1996年,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建筑在人民广场全面落成,成为如今的上海博物馆新馆。

  从初创期的白手起家,到如今拥有上百万件馆藏珍贵文物,上海博物馆走过了不平坦而又不平凡的六十年。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纪念大会上回顾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时说,“六十年来,一大批收藏家将家传珍藏的文物精品,或斥巨资访求购得的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资金短缺的时候,有许多海外的朋友及时地伸出援手,对14个专馆、5个专室的装修提供了共计1000万美元的赞助。正是由于这一大批海内外的藏家和朋友的慷慨捐赠与资助,使得上海博物馆新馆能够及时完成建设,才有上海博物馆今日上百万件文物的馆藏。”

  潘达于先生,沈同樾先生,胡惠春先生,钱境塘先生,孙煜峰先生,吴筹中先生,刘靖基先生,顾丽江先生,李荫轩、邱辉伉俪,华笃安、毛明芬伉俪……如今这些捐献者的名字都被铭刻在了上海博物馆的捐赠墙上,这份长长的捐赠者名单,已经有800余位捐赠者的名字。

  “同样今天我们不应当忘记徐森玉、马承源、汪庆正等学界前辈,缅怀他们为上海博物馆界建设所做出的不朽的贡献。” 陈燮君说。

  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上博连续三年第一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托马斯·P。坎贝尔在纪念大会上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上海博物馆是我们几个馆重要的合作伙伴,为我们馆输送了一些上海最好的藏品,使得我们这些博物馆和美国观众可以分享中国伟大的艺术传统,我们希望来回报你们的帮助。这次上博做这么出色的一个展览,能够把我们馆最珍贵的一部分中国绘画和书法作品借给上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在纪念大会上,宋新潮代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对上海博物馆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博物馆对当时旧有的陈列体系和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明确了上海博物馆作为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和方向;在争取海外捐赠、赢得公众支持等方面也在国内博物馆中做得最为出色;始终不渝地把学术研究作为立馆之本,学术成果斐然。”

  “上海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国一流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在文物征集和保护、博物馆陈列和展览、文物研究和博物馆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宋新潮说。

  2008年,上海博物馆被列为全国首批83家一级博物馆之一,2009年,经国家文物局评估打分,上海博物馆被列为全国8家“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目前,在中国博物馆协会2008年至2010年已经完成的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中,上海博物馆连续三年取得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