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物以稀为贵

  市民常为某版本硬币、邮票、纸币价格大涨而翻箱倒柜,却发现手里的都是大路货,专家称正常

  24日本报报道了2000年1元牡丹币被爆炒至千元的消息。长沙市民杨先生昨日致电记者,称自己无意中收集了1991年至1999年的1元牡丹币,就是缺2000年的“关门币”。大路货手里有不少,偏偏缺升值最多的那一个。这几乎是很多人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

  据杨先生介绍,自己最开始喜欢集邮,慢慢对钱币也有了兴趣。而牡丹硬币并非他有心收藏,而是自然而然留下的。“虽然没有2000年的那一枚,但前面的都有,是不是也能跟着升点值呢?”遗憾的是,每当类似硬币价格暴涨的消息发布时,市民翻箱倒柜后往往大失所望。“不值钱的手里一大把,值钱的反倒一个也没见着。”市民严先生就曾发出类似的感叹。

  这种现象在一些专职的藏家身上也并不鲜见。记者在清水塘采访时曾遇到一位币商,他告诉记者,若加上最贵的“牧马图”、“蒙古包”等6张,他手中的第一套人民币就齐了。但剩下的几张特别稀缺,价格也特别高。他认识的一个邮票藏家跟他情况差不多,就差一枚猴票就可以集齐第一轮生肖邮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升值最快的钱币、邮票往往是因为稀缺,而稀缺引发了更多的人追捧,想买的藏家到市场上买不到,变相推高了价格。具备稀缺性的藏品往往价格刚挺,而且具有价格指向标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有经验的藏家喜欢追捧老精稀的原因。”

  记者发现,除了2000年的1元牡丹币,珍稀币种常常未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以硬币中的五大天王为例,1979年发行的5分币,1980年发行的2分和5分币,1981年发行的1分和5分币,市价曾高达5000多元。之所以出现高价,是因为当时发行这些硬币时并未进入流通领域,多为面向海外的赠礼,后因收藏热而回流至国内,价格一步步被推高。

  但游离于收藏市场之外的普通市民缺乏这种资讯,也不一定具备这种意识和收藏的渠道,自然难以染指收益。而进入流通的又往往因为发行量大,不具备稀缺性而难具增值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市民在看到部分藏币升值后,相关藏币却未能鸡犬升天而空欢喜的原因。肖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