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家妇女的衲鞋针成修复古脊椎动物化石“利器”

中国西北农家妇女制作布鞋用的衲鞋针,在素有“化石王国”美誉的甘肃省和政县摇身一变,成了修复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利器”。


    十月深秋,甘肃省和政县张有辉的母亲正坐在炕上,一针一针地衲制西北人最喜欢穿的“千层底”布鞋。而在5公里之外的县城,28岁的张有辉也拿起衲鞋的钢针,开始一天的工作。


    张有辉,这位中文系大学毕业生,并没有用手中的针衲布鞋,而是用它一点一点抠掉粘附在古脊椎动物化石上的泥土。


    张有辉所在的甘肃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藏古脊椎动物化石3万多件。他脚下的这片黄土高原,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巨鬣狗化石,以及世界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群。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解说员慈海燕自豪地说:“黄土高坡虽然给人留下荒凉的印象,但也留下了人文遗产敦煌莫高窟以及自然遗产和政化石。”


    和政县数量如此之多的古动物化石,除了被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以及当地政府悉心保护外,还有一支非专业的力量年复一年地发挥着修复化石的重要作用。张有辉就是这支非专业修复队的成员之一,也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修复队中唯一的大学生。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业务科科长王海明告诉记者,和政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受制于此,博物馆成立多年来“能省则省”,在简陋的条件中想方设法保护好这些无字的史书。


    走进博物馆的修复队工作区,年近50岁的鄂占杰正在和同事用焊接门窗的技术模仿制作古动物的脊椎。门外,他的同事有的人正在加工木料,有的人则用玻璃钢仿制动物骨骼,其工作原理类似于铸造农具。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修复了1万多件古动物化石。他们制作的古动物化石模型,如今已经摆放在兰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33岁的修复队队员张录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他告诉记者,10年前,他对古动物化石的知识一无所知,最初跟随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工作,从为他们做助手开始,一点一点学起。


    他说:“我们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我们可以学习。热爱古动物化石就会想尽办法去做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