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考察团赴美收录大量罕见史料 见证山城抗战岁月
上千张珍贵的老照片,2万页历史文件,十余万字与重庆抗战息息相关的文献资料……10月20日,记者从我市抗战大后方海外档案考察团赴美成果交流会上了解到,9月24日至10月5日,考察团在美国几大档案馆、图书馆搜集到大量珍贵图文史料,弥补了我市抗战史研究中的多处空白地带。
此次赴美考察,是“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 (以下简称“重庆抗战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国交流活动。据该工程负责人周勇介绍,10多天时间里,考察团的专家兵分三路,分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罗斯福总统图书馆,以及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搜集馆藏史料。
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专家组精选摘抄整理了2.4万多字的蒋介石日记,并获得毛泽东、蒋介石、史迪威及重庆大轰炸的珍贵图片资料728张、档案文献1099页。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专家组拍摄、抄录了《中国人民对美国致敬书》、《向美利坚合众国人民致敬书》等珍贵手稿、实物照片200余张,搜集到反映重庆战时训练、街景、大轰炸等方面的照片300余张。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专家组购买了与中国抗战大后方有关的历史档案胶卷20卷,约2万余页,涉及美方与中国大后方区域文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日本政治、经济、军事等三部分。
在罗斯福总统图书馆,专家组搜集到2044张数字化档案文件,主要来自“总统秘书档案”和“总统地图室文件”,内容包括1933—1945年间中美之间的外交信件。
“其中很多项内容,填补了重庆现有史料的空白。比如说抗战时中美往来的电文,蒋介石决定迁都重庆的准确时间等等。”考察团专家曾维伦教授说。
在美期间,考察团一行还拜访了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飞虎将军”陈纳德夫人陈香梅,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张少书,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等名人。
傅高义充分肯定重庆抗战工程,并委托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邀请全球专家在渝召开专题会议,介绍和整理抗战档案文献。
在与陈香梅女士会见中,陈香梅表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也让重庆这座城市变得伟大。她将运用自身影响力宣传重庆抗战工程,并指定专人与重庆定期加强联系。
考察期间,中国驻美大使馆政务参赞查立友高度赞扬了重庆实施的抗战工程,认为抗战工程的开展,对于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揭秘
曝光重庆抗战“众生相”

日机轰炸江北嘴
“从这个角度拍摄的日机轰炸重庆图片,十分鲜见。”市社科院文史研究专家、研究员邓平,在仔细比对了照片缩略图后告诉记者,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渝中半岛、两江交汇处……这些都属于标志性地点。
邓平表示,二战时期,日军的轰炸机有轻轰炸机“九七式”、重轰炸机“吞龙”、“飞龙”、“深山”等,图片上的轰炸机应该是重型轰炸机其中一种,载弹量充足,破坏力大。图片中,人口集中的老江北嘴(今重庆大剧院所在地)腾起了阵阵硝烟,肯定遭到了密集轰炸,损失不小,日军累累暴行可见一斑。

水运码头的后勤补给船
这是一张安静却又波涛暗涌的照片。
图中的人们或站在船头,或坐在船上,东北方向有一处拱门和城市建筑,密密麻麻的吊脚楼后面,是一道十余米高的堡坎。
邓平猜测,木船上装载的很可能是军需后勤物资。“如果是普通货物,不会码得如此中规中矩,而且还有军人押运。”
他认为,这张照片最大的价值在于,表明了抗战时重庆的公路运输能力已经被日寇大大削弱。于是,水运码头成为军队补给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大宗货物的运输,都得依靠川江航运上的船只。“可以说,重庆码头的大量船工、纤夫、挑夫,构成了战时首都一条重要的补给生命线。”
市民上山躲避空袭
这张图片有一段英文注解,大意是“每当日机空袭,居民们逃离家园寻找掩体。”
邓平很关注那时居民们躲避轰炸时的心态,从照片中,他找到了蛛丝马迹——“这应该是日机轰炸中后期的照片,前排第一位妇女,躲空袭时居然带上折叠竹椅、蒲扇等日常用品。按理说,逃难时不应该带如此琐碎的东西,可见日军空袭对重庆市民并未产生多大的心理震慑。”
在此之前,重庆面世的老照片多有市民在防空洞内躲避空袭的资料,但居民集体外出避难的动态照片却很鲜见。
邓平猜测,照片中东北方向的城门洞和长长一段阶梯,有些像佛图关,“因为当时两路口到大坪还没有公路,市民们很有可能步行上山,寻找防空洞,或者自然岩洞躲避空袭。”

临时伤兵救护所
这是一张令人震撼的照片,尽管照片上全是满满的伤员,但所在地并不是一处医院。
邓平分析,如果是医院,空间不会架设很高,而且也不会有类似礼堂的高台、台柱,以及雕花横梁。“很可能,这里只是一个临时医护所。抗战时期的重庆,不仅仅有前方转来的伤员,也有轰炸中伤亡的平民,现有医院远不够用,只得将很多礼堂暂时开辟为伤员救护所。”
他仔细比对后认为,照片中的伤员几乎都是青壮年,并没有老弱病残,应该是属于转移前线伤残军人的医护所。过道中晾晒的绷带、靠在墙壁上的拐杖,都显示出应是一处临时伤兵救护所。
“按理说,当时重庆如此规模和规格的礼堂并不多,看上去很像今天重庆日报大院内的军委会礼堂,如果真将临时救护所设在此处,说明当时伤员太多远超医院负荷。政府机关腾出礼堂专为救护抗日将士,以昭示上下一心的抗战决心。”邓平说道。
上世纪40年代的重庆街景
这是一张抗战期间的重庆街景风貌图片。街道一旁有中华书局重庆分店和重庆银行督邮街办事处的照片,据此判断,该照片的现地址应为解放碑附近的民族路(督邮街即解放碑的前身)。
照片中间是平整干净的马路,两辆公交车停在马路旁,后面排着长长的队伍,队伍中有军人、夹着公文包的小职员、穿着长衫的普通市民。马路中间还有穿着补丁衣服的挑夫和正在奋力拉车的人力三轮车夫。
“照片反映了当时重庆的市井风貌,看得出来当时的重庆是个非常讲文明、讲秩序的城市。”档案研究专家郑永明说。

美国陆军妇女军团在渝参战
此次考察团带回来的照片中,有一组美国陆军妇女军团在重庆参战的照片。在此之前,这支女性部队从未为人所知。考察团展示的这组照片,大部分附有说明,其中包括美国陆军妇女军团乘坐飞机抵达重庆的情景,以及蒋介石、宋美龄接见美国陆军妇女军团代表的照片资料。
专家介绍,1942年5月,美国陆军设立了陆军妇女辅助队,旨在让妇女执行维持本土安全的任务。同时,美国海军也成立了海军陆战队妇女预备队和海岸警备队,直到1943年中期,美国国会才通过决议,创建“陆军妇女军团”(WAC),这是美国首次准许女性参加正规军。
此次公开的照片中,有美国女兵正从抵渝的美式运输机上卸下装备物资,也有飞越驼峰航线时,美国女兵挂上呼吸器看报纸的场景。此外,3张美国二战时期招募女兵的海报也出现其中,从中可以看出女兵多从事摄影、测量、医护等239种不同工种。
专家称,这组照片,是我市首次发现有美国陆军妇女军团参战的珍贵历史照片。
《蒋介石日记》 的不同解读
在美期间,党史研究专家曾维伦对收集到的蒋介石日记进行整理后,提出了几点有意思的解读。10月20日,他向记者谈到了查阅蒋介石日记的体会——
专家观点: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或者是普通百姓,都是主张抗战,毫不含糊的。
文献内容: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决心应战,此其时乎?”1937年 7月19日,蒋介石写道“再不作倭寇回旋之想,一意应战矣”。到10月底,蒋介石在日记中反省到: “与其坐以待亡,致辱招侮,何如死中求生,保全国格留待后人之起而复兴。”
专家观点:抗战开始以后,蒋介石一方面积极组织应战,一方面又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英国、苏俄等国的国际援助上。
文献内容:1937年10月23日,蒋在日记中提出了参加九国会议的方针:“甲、不得妥协。乙、不拒绝调解。丙、不负调解不成之责,由敌人负之。丁、目的使各国怒敌作经济制裁及促英美允俄参加”。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九国会议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专家观点:卢沟桥事变后,在对抗战走向的判断上,蒋介石认为,日本还没有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
文献内容:1937年7月10日日记中判断:“惟我已积极运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我军已开始北进,彼或于明日停战乎?”7月16日再次认为:“卢案已经发动十日,而彼倭仍徘徊威胁未敢正式开战,是其无意激战,志不在战而屈之一点。此其外强中干之暴露也。”
重庆抗战工程:架设中美情感 “友谊桥”
“在当今中美两国的国际关系中,唯一能坐下来‘谈感情’的,只有在战时首都重庆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二战历史。”10月20日,在我市抗战大后方海外档案考察团交流会上,团长周勇教授表示,“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重庆抗战工程”),推开了一扇中美友谊的历史文化之门,有助于构建两国的新型大国关系。
10月21日,参与海外“淘宝”历史档案的专家们,向记者谈起了各自的感悟和心得——
罕见史料,见证中美两国深厚情谊
刘志平(党史专家、副教授):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中美两个大国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战期间,中美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胜利,是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和中美共同历史记忆,充分运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两国在抗战历史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进一步唤起共同的历史记忆,加深两国人民的友好情义,为建设良好新型中美大国关系、共同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创造和平发展环境服务。
利用珍档,培育城市文化竞争力
郑永明(档案专家):抗战文化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当下培育重庆文化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抓手。
在抗战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档案资源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最具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收集、保护、研究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有利于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后方的历史原貌,为建设和平世界提供历史鉴戒,有利于总结近代中华民族团结御敌获胜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总结国共两党合作的经验教训,推进发展新时期国共关系和两岸关系。
珍贵史料面世,抗战胜利来之不易
曾维伦(党史专家、教授):通过搜集大量珍贵抗战图文,我深感只有彻底清算日本战争罪行,促其全面彻底认罪反省,才能促进中日两国的永久和平。
众多珍贵史料面世,再次说明了抗战胜利来之不易,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认真汲取。日本只有认清世界大势,勇于面对自己的罪行,认真维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所确定的战后秩序,才能促进中日关系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重庆市利用抗战大后方的厚重历史资源,深入推进抗战工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整合资源,扩大重庆影响力
王志昆(重庆图书馆文献研究专家):在美国,当我们看到这些原始记录时,内心非常激动。这些珍贵档案史料,系统、完整地保存在美国华盛顿和马里兰州两个分馆内。相对集中,获取容易。
而我们的抗战档案文献,由于历史原因,分别收藏在重庆、南京及各个地方档案馆,此外,台湾的“党史馆”、“国史馆”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也有一些,但查找起来十分不易。
重庆应借鉴该机制,整合、拷贝各地文献资源,从而使我们当下重庆抗战文化的宣传、研究,更加全面接近历史真实,更容易赢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又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民族记忆。
搜寻珍档,保护遗址
黄晓东(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员):抗战给重庆城市文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至今这个作用仍在不断凸显。
除了世界上众多现存文献,我们也有丰富的“硬件”。仅就目前我市的抗战文化遗存而言,就达395处,全国首屈一指;市档案馆珍藏的抗战档案40余万卷,占馆藏近一半。
这些珍贵遗存,是加强抗战文化研究、培育、挖掘和保护的重要资源,是重庆与世界联系的紧密纽带——它们不仅是抗战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更有可能成为未来沟通大国关系的“友谊之桥”。
我市抗战大后方 历史文化研究 位于全国前列
2008年5月,重庆启动了抗战大后方历史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特别是去年出版了国家出版基金重大工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首批8种10卷图书,引起各界热烈反响。这表明,我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位于全国前列。
历年来,我市主持完成、在研10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个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或委托项目;先后举办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世界一流学者云集山城,极大地提高了重庆抗战工程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断加强与台湾各界的联系,与连战、吴伯雄等国民党高层人士深入交流;还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获取了全市抗战遗址保护现状数据。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重庆学者频繁地受邀参加重要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其研究成果日益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许,仅今年就受邀前往英国、日本参会并作学术报告,被认为重庆学界代表着世界范围内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方向,重庆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与会的东西方学界普遍认为,重庆曾经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中心,今天它应当成为抗战大后方的研究中心。重庆抗战工程的推进是全世界学界的共同愿望,应当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国家政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