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仿古家具高仿和作伪的区别与鉴别

随着王世襄前辈几本研究书籍的发行,中国的明清时期家具也受到了国外收藏界的重视,台湾和香港等地古玩行的商人收购的红木旧家具也应该是销往欧美市场。在定货制作的家具中,绝大部分都是要求以高仿的工艺来完成的,从榫卯结构到工艺手法以及选材用料,还有装饰铜件等都要求和明清时期的旧家具保持一致。

做好高仿家具,最重要的是对明清家具要有感情,真正的去喜欢和了解,心要静下来分析技术、掌握方法,时间长了就知道传统家具真正的“味道”是怎样的,心里面就有了一个标准和榜样,到这个程度也就“开窍”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对传统家具不沉下心来进行琢磨了解,想做好仿古家具就很难很难。

关于高仿和作伪的区别,我觉得在心态上首先就不同,心态的不同最终做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高仿是以仿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对传统家具进行临摹学习,目地是想做出经典的仿古家具。而作伪从开始就是抱着欺骗消费者的心态来制作家具的,做表面效果、编故事、最终是为了骗人钱。

目前常见的家具作伪方式有几种:

一:木材人为做旧

例如对木材人为做旧,用旧家具散件东拼西凑冒充真品,采取以次充好的方法将低端木材的家具冒充名贵木材出售等等。拿最常见的对家具的材质进行做旧处理来说,做旧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将家具做好之后沉入污水坑浸泡,然后再拉出来曝晒,这样反复进行加速木头表面的老化。按照这个方式去做,还有用淘米水或茶叶水泼洒的;也有在家具表面涂抹生石灰膏,利用碱性对木材进行腐蚀的;还有使用鞋油反复打磨做出人为包浆的;或者用高锰酸钾来调制溶剂反复涂抹,然后用喷灯烧烤木材表面做旧的;甚至还有些在家具表面使用钢丝球打磨损毁,用刀砍斧劈,火焰烫印等方式来模仿使用痕迹的,等等这些,可以说手法是层出不穷,最终的目地就是模仿岁月的痕迹。对这种做旧方式的鉴别,有经验的人看一眼就知道,因为这种人为做旧的陈旧感总是显得生硬、不自然,灰头灰脑的,缺少那种神韵。

鉴别手法:这种作伪手法鉴别的最好方式就是多看真正的精品老家具,先在脑子里留下一个感觉,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心里面要知道明清家具的“味道”,有了这个感觉了,你拿眼睛一扫就知道得八九不离十了。这好比我们看熟人,背影一晃就知道是哪位朋友,但是让你详细说他的背影有什么特点和细节之类的,你不见得能够说出来,凭的就是这种感觉。

二:作假包浆

真正的老家具表面陈旧的痕迹是不均匀的,使用较多接触较多的位置往往就磨损较多,也光滑很多,也就出现了包浆。这种包浆是有层次的,例如椅类的坐垫、搭脑、扶手,这些与身体接触较多的地方往往比较光滑,包浆很明显,与其他部分的包浆会有所不同,看多几次就会有体会了。

鉴别手法:在鉴别方法上也有很多,例如可以看家具的腿足。因为老家具长期放在地上,接触到地面的部分往往会有自然的褪色和受潮气侵蚀的现象,与家具的其他部分会有所不同。当然还有些作伪的也在这方面动脑筋,会将腿足浸泡起来,让它腐蚀,但是这种腐蚀的效果也会“平”,也是均匀的,没有家具使用过程中那种搬移拖拉和碰撞产生的痕迹,细心去看就不难分辨。

三:散件拼凑一件完整的家具

在家具作伪还有些利用古旧家具的散件来拼凑一件完整的家具,从材质表面看都是真正陈旧的痕迹,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家具通体榫卯的成色了。

鉴别手法:如果卖家同意,拆开榫卯结构看榫卯上的木头成色如何,这种方式往往很有效,因为表面再怎么做旧,里面的榫卯往往是新的,一看就会知道。在古旧家具鉴定中还需要留意一些细节和暗部,例如抽屉板是否有抽拉使用的正常磨损痕迹?家具表面的铜活件纹饰风格是否与家具造型协调,铜活件表面是否有包浆或使用的痕迹?家具整体的包浆部分是否符合家具的使用规律?等等这些,只要我们从这些地方细心深入的分析,就会识破作伪的伎俩了。

对于明清家具的鉴别,还要平时多研究明清家具在不同时期的工艺手法和造型规律,来判断一件家具是否属于那个时期。近年来随着木工和雕花工这些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为了节省制作成本,有些作伪的古旧家具就采用机械设备来加工制作,特别是雕花繁密的家具,在鉴别上注意看纹饰边缘是否有刀法的变化,相同的纹饰形体上是否有变化?机械加工的往往比较生硬呆板,各个纹饰也是完全一致,缺乏变化,而人工雕刻的花纹就会生动很多,这一点也可以作为鉴别的依据。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