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文物保护中努力为民生服务

        为形成文物保护与农村牧区民生、文化事业共同繁荣的新局面,自治区文物部门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中,努力为农村牧区的民生和文化事业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辽上京古城分为皇城、汉城两大部分,皇城为文物考古区无人居住,汉城内有一个名叫小辛庄的村子,有100余户农民居住。在辽上京遗址外有一条“沙粒河”经常发生洪水灾患,冲击辽上京皇城。为了治理“沙粒河”洪水,自治区文物部门在辽上京皇城南岸开展大坝修建工程。后来,又考虑到皇城南岸大坝修建后,洪水可能会对汉城内小辛庄的农民造成威胁。于是,经过请示汇报追加经费、又在辽上京汉城修建了防洪坝工程,不但保护了辽上京遗址的文物古迹,也保护了小辛庄村民的生命财产。为此,当地干部群众赠送文物部门一面锦旗,上面写有:“大坝巍巍锁洪涛,保护文物又利民”十几个大字。

        元上都防洪工程——铁幡竿渠,是700年前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在草原上设计建造的大型防洪工程,也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铁幡竿渠在各级文物部门保护下,至今仍然在发挥着防洪、排水的作用,一直为民造福。
  
  根据国家京津风沙治理工程整体方案,结合文物保护,正蓝旗制定了适用于本地区实际的具体防沙、治沙方案,对土地沙漠化现象进行预防和改善。2012年金秋季节,元上都遗址周边草场植被盖度较2000年提高了15%,牧草平均高度增加了20厘米,亩产鲜草量提高了200公斤,草场沙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受到当地牧民的好评。

        最近,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因在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经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黍和粟两类重要谷物的碳化颗粒标本,被国际粮食起源考古研究界确定为“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敖汉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当地干部群众认为,这是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办的一件大好事,该旗盛产的五谷杂粮今年销路大增,相关的“农家乐”旅游业也蓬勃发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