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刘氏庄园 游览苗寨婚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婚俗展览序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氏庄园一角

      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利用经过维修的文物建筑,因地制宜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和文物陈列室,初步构成了贵州文化史迹网。


       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举办的“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坐落在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毗连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南郊,原是贵州军阀鼻祖刘显世及其族人的聚落。近现代许多军政要人,如王文华、袁祖铭、何应钦等,均出自刘氏麾下。

       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环境,使刘氏庄园兼具鲜明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成为一组十分罕见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群。刘氏身 为汉族,来自湖南宝庆(今邵阳),故其房屋的基本格局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别无二致。但因地处多民族杂居区,受到当地建筑习俗的影响而采用其地建筑手法,比 如柱础特别高,用土坯封墙,有的柱础发展成高高的石檐柱,部分土坯蜕变为厚厚的夯土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因刘氏庄园形成于清末民 初,正值刘氏家族由“从武执政”到“习文学外”的转变时期,故建筑装修采用西式手法,甚至堂而皇之修起“法式建筑”来,使刘氏庄园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 彩。

      恋爱、婚姻与家庭,是人类永恒的课题。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外界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婚恋习俗颇多误解乃至偏见。为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文物部门利用刘氏 庄园建立了我国第一家民族婚俗博物馆,并请著名的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题写馆名。这个选题新颖的专题民族民俗博物馆一面世,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步入 其间,便会清楚看到,在全面系统展现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瑶等少数民族婚恋习俗的300多件展品中,具有同源关系的苗瑶民族占有较大的比 重。

      苗族同胞历来十分重视婚恋教育,突出表现在从小就抓孩子们的唱歌、跳舞、蜡染、刺绣等传统技艺的培养教育上。人们常说:“后生不学唱,找不到对象;姑娘不 绣花,找不到婆家。”歌舞水平如何,往往是情场角逐胜负的关键。女孩除了学唱歌,还需要学纺纱织布、蜡染刺绣等本领。村民常将她们的穿着,看成测定智商的 “证书”,步入人生的“文凭”。在苗乡,孩子们学讲话就开始学唱歌,学走路就开始学跳舞。农闲季节,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歌师,在宽敞明亮的吊脚楼上,或村头 寨尾的水碾房内,彻夜教授情歌,一个个“歌堂”,犹如一所所“业余音乐学校”。有些苗寨,女孩长到十二三岁,夜间便住进父兄为其修建的“姑娘房”内,在那 里集体学唱歌、做针线,并旁观大姐姐们如何与其他苗寨青年交往。有的地方,姑娘们自筑“花房”,春节期间与邻寨后生在“花房”内谈情说爱。在这些“花房” 附近,往往还建有若干“小花房”,供情窦未开的小姑娘们“见习”用。

       苗寨恋爱是自由的,婚姻一般也是自主的,双方家长同意,便在白天举行婚礼,送亲、迎亲的队伍走大路;如若不然,便在夜间举行婚礼,送亲、迎亲的队伍走小 路。后者实际是“私奔”。“私奔”不受歧视。待生儿育女后,娘家补送嫁妆,再行热烈祝贺,将“婚礼酒”与“新娃娃酒”合在一起喝。

       由于某种原因,有情人难成眷属,双方不得不忍痛分手,这无疑是场悲剧。遇到这种情形,贵阳郊区的苗族同胞采用一种近似喜剧的手法——“射背牌”来处理。所 谓“背牌”,就是苗族姑娘背上的一块方形挑花装饰物,相传是颗印玺的象征,故称这支苗族为“印牌苗”。男女相亲相爱,但又不能成亲,于是按照古规“射背 牌”。射过的“背牌”,由男方珍藏,死后殉葬,枕于头下,意为今生今世无缘,到另外一个世界再见。以此保持心态平衡,维护社会安定,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 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苗族历史文化的特征。

       瑶族婚恋习俗十分有趣。婚俗馆内展出的“谈婚房”彩照,生动形象地向观众介绍瑶族同胞的特殊婚恋习俗。瑶族民居介于水族的干栏建筑和苗族的吊脚楼之间,它 既能满足人居楼上、畜关楼下的传统要求,又有尚好的防潮、防水等性能。在此种建筑中,好些人家二楼两次间的板壁上,留有一个不甚显眼的小洞,有的一边有, 有的两边有。原来房内顺着板壁铺有一张床,小洞正好位于床头处。当地有个风俗,女孩一旦步入少年便住进这样的卧室内,透过此洞,躺在床上的姑娘可窥视外边 的情形,而外寨前来寻偶的后生,则利用此洞通报自身的到来。他用小棍轻轻将姑娘唤醒,要求与她对唱情歌。姑娘若是乐意,起床点灯开门,请其进屋,彻夜细声 对唱,家人不予干涉;姑娘若不乐意,只能隔墙对唱,甚至“熟睡”不醒。遇到此种情况,来者不多纠缠,带着小棍,另寻一处就是了。由于墙上小洞具有“谈婚论 嫁”功能,故被称为“谈婚洞”,辟有“谈婚洞”的房间,因此被人称为“谈婚房”。

       刘氏庄园,规模巨大,占地70余亩,建筑众多,现存建筑30余栋,目前还在继续维修中,文物部门准备利用其他建筑空间举办新的展览,以充分发挥文物建筑的 积极作用。罗哲文先生在生前为《贵州系列博物馆》书稿写的《序》中指出:“文物与博物馆这两项事业,可以说是孪生兄弟,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文物与博物 馆,又好像前线与后勤,两者同等重要。文物工作,为博物馆提供大量展品。博物馆如果没有展品,有如作战没有弹药武器和给养,不仅不能作战,而且无法生存。 文物工作如果没有发挥文物作用的阵地,就没有生机。许多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自身所办的陈列室、展览馆,实际也是博物馆性质。不少的古建筑、遗址、石窟等保护 单位,也就是一个实物博物馆。利用古建筑、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开设博物馆、陈列室,是文物工作与博物馆工作相结合的一种好方式,不仅是目前经济尚落后的 情况下办馆的一种形式,也是国外普遍采用的方法。”当年贵州利用文物建筑办博物馆,得到罗哲文先生的热情指导。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