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有宽:为古籍续命这是一辈子的事业

  “文章千古事”,那些珍贵的古代书籍,凝聚着古人的心血与智慧,也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然而,由于古代典籍绝大多数都是纸制品,在保存与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因各种情况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修复老化的纸张是今人保护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修复一本典籍往往涉及到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在我省,就有这样一批古籍修复师,他们日复一日枯坐桌前,年复一年与一批又一批破损的古籍为伴。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的工作,从业多年的师有宽,为我们道出其中奥秘。

  本报记者 魏洁

  现状

  我省戏曲剧本修复迫在眉睫

  9月下旬,兰州已有些许凉意,甘肃省图书馆又一次成功地修复了一批清代的秦腔剧本,共计487册、13607页。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人的身份比较卑微,为了将戏曲唱词、唱腔用文字的形式传承下去,他们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购买了质量较为次等的宣纸来记录唱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戏曲剧本破损程度已经相当严重,有的甚至出现了絮化的现象。”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顾问师有宽一边拿着粘连在一起呈絮化状的古籍,一边讲述着现在我省将古籍修复的工作重点放在清代剧本修复上的缘由。相对于地方县志这样的古籍来说,对已经产生严重破损现象的清代戏曲剧本的修复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戏曲剧本的修复,得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时候国家开始逐渐将目光转移到戏曲剧本的收集与修复上来,因为戏剧,是一个国家古老文化的代表。而作为地处西北的甘肃来说,秦腔更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式,戏剧文献的修复与保护,对我们追溯秦腔剧本的本源,了解历史,以及研究戏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1951年,国家颁发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搜集、发掘、保存、整理戏剧艺术遗产的重要性。”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易雪梅回忆。五年之后,在甘肃省第一次剧团团长会议上,发掘、搜集戏剧艺术遗产工作就作为戏剧团的一项重要任务被确定下来。

  自此以后,“甘肃省流行剧目修改审定委员会”还常年组织专人到全省各地搜集、发掘古代剧本。与此同时,全省各院团的工作人员也都积极地行动了起来。1956年至1957年,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活动”,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来了全省人民的关注,大家一起展开了“翻箱底”活动,各家各户都将自家的剧本翻出来,交给国家。也正是因为那次的活动,许多流失于民间的珍贵剧本才得以重见光明。

  自1956年以来,甘肃省流行剧本修改审定委员会、戏曲艺术研究会等单位通过搜集、抄录、收购和艺人捐赠,收集到了大批的珍贵剧本,其中有秦腔、陇南影子腔、陇东道情、曲子等传统剧本,“在这些珍贵的剧本中有不少甘肃特有剧目和已经在舞台失传的剧目,年代最早的应该要数明代灯影调抄本《麒麟图》,但不幸的是文革时期剧本流失了,还有一本格外珍贵,那就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火烧新野》。”易雪梅说。

  自豪

  曾参与修复《永乐大典》

  经过各方搜集,如今,甘肃省图书馆留下了1300余本手抄传统戏曲剧本。从2010年起,我省着手开始修复古代戏曲剧本。其实,我省的古籍修复工作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现在的戏曲剧本只是几十年古籍修复之路上的一个脚印而已,而这条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有同一个见证者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顾问师有宽。

  个子不高、有点驼背,这就是记者初见老人时的印象。师有宽今年已经年过古稀,按理说应该到了每天遛遛鸟、陪陪小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但是他却依旧坚持在工作了30年的岗位上,问其原因,他的回答让人心中一暖,“因为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1961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师有宽因为肯钻研、工作认真负责,被甘肃省图书馆推选参加了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第一期装修古旧线装书人员培训班,正式涉足古籍修复行业,“当时得到消息的时候别提多激动了,我可是全西北的第一个人呀。”

  北京的两年学习时光,师有宽收获了不小。由于当时采取的是以师带徒,边教、边学、边做的方法,经过两年时间的蜕变,他从刚开始对古籍修复的一窍不通到逐渐对每一个步骤都驾轻就熟。

  两年的时间里,他为了向自己的老师“国手”张士达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即便是过年,师有宽都没有回过家。这样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他学了一年半的时候,老师带他看了《永乐大典》的真迹,后来他才知道,老师是想让他参与到《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中,“那可是真迹呀,一般人别说摸它了,就是见上一面都很难,更何况当时的我还只是个学生。”话至此,老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用手比划起来。

  回忆起当初修复《永乐大典》的那段岁月,师有宽的脸上还是露出了孩子般满足的笑容,能够参与《永乐大典》的修复,师有宽觉得这一辈子值了。

  结束了两年的学习之后,师有宽由于技术精湛,被国家图书馆选中,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家乡更多的古籍,他毅然拒绝了这一机会,回到甘肃。此后,他陆续参与修复了《桃花扇传奇》《普陀山志》《华阳县志》等古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很少亲自参与古籍的修复工作,但是从2007年开始,他又重新拾起了手中的毛笔、镊子,亲自参与到清代戏曲剧本的修复工作中。

  传奇

  灯下始见修补痕

  古籍修复,在外行看来,有不少神秘的意味。为一探究竟,9月24日,记者跟随师有宽老人,来到了甘肃省图书馆内的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科。当天正好赶上又一批古籍修复完工,于是记者也亲眼见证了这些破损严重的古籍“涅槃重生”的过程。

  尽管这些古籍在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霜洗礼之后,已经变得破损不堪,但为了今后更便于人们了解已经修复好的古籍原貌,在修复前,需建立“古籍文献修复档案表”,记录保留书籍破损程度、原始的外表等原貌情况,并进行拍照、登记档案编号、书籍自然情况、外观、修复要求、修复方案、修复责任及备注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实施修复工作。

  “修补时要眼到、手到、心到。”师有宽说,由于省上比较重视这批清代剧本的修复,加之对破损程度的鉴定,最终决定运用“金镶玉”的方法来修订这批珍贵的文物。所谓“金镶玉”,就是指通过在书页里面衬上白纸,使书页的三边都镶衬出白色的衬纸,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页重新装订,因为原书页是黄色的,加之衬上的洁白的新纸,“金镶玉”也就因此得名。师有宽介绍,这种修复手法,不仅可以使原书页不易再受损,而且还是可逆修复,也就是说多年之后可以将修补的这部分拆了重新修复。

  由于常年的烟熏、虫蛀、油渍等,古籍的纸张已经泛黄甚至泛黑,这就要求他们在修复的过程中,一旦找不到颜色相近的纸张,就只能自己动手染。需要纯手工制作的还不仅仅是染纸,连粘贴纸张时所需要的浆糊都需要他们自己用面粉经过洗除面筋、熬制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

  师有宽介绍,古籍修复要遵循四大原则,“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最少干预,过程可逆”。其中“整旧如旧”就要求修复人员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资料性和艺术性,甚至连书上原有的书皮、护叶、衬纸,乃至残损的书签等物件都要保留,而修复的最高境界是“修复后只在灯光下才看到修补的痕迹,补纸不能超过缺口边缘两毫米。”面对如此精确的数字,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师有宽笑道,“这没有诀窍,完全靠手感和经验。”

  要想成功修复一本将近100页的剧本,一个人就需要耗时一个月的时间。当古籍被分配到每一位古籍修复师的手上时,需要经过建档、拆书、顺页、选配补书纸、修补、折页、齐栏、装订等二十多道工序,为了让记者更加深入了解古籍修复,师有宽揭开粘揭书页做了简单示范,只见老人在桌子上放一块透明大胶纸,把粘连的书页放到上面,再喷上热水,随后用镊子和毛刷小心翼翼地将每一页书籍与相邻的书页一点一点推开,直到完整的书页脱落,才算是成功地揭开了一页,这样的一小步就需要将近十几分钟的时间,“对于保存比较完整的,我们通常就只采用的是直接揭开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干揭法。”

  干揭法算是最简单的一种,针对古籍不同的破损程度,他们还会采用湿揭法,即将所需要修复的书籍放在特定的蒸锅内,用蒸气蒸,这样可以使得书页上的油渍脱落,然后再将分离开来的书页放在事先预备好的吸水纸上,吸走多余的水分后晾干。此外,还有沸水揭法、热水蒸揭法、热烫法,仅仅古籍修复过程中最简单的一步“揭”就需要五种方法,接下来的二十多道工序便可想而知了。

  期盼

  加强古籍修复队伍

  从1961年坐上这张椅子开始,师有宽便日复一日枯坐桌前,年复一年屏气凝神地面对着这些已经破旧不堪的书籍,这份定力和耐心不是人人都有。师有宽说,“这份工作可以让人静下心来,不去理会外界的纷纷扰扰。”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古籍修复师是一份寂寞、枯燥的职业,但是对于师有宽来说,反而从中收获到了很多乐趣,或许这就成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另一种解释吧。今年已经年过七旬的师有宽,在做起细致工作的时候,虽然带着老花镜,但是他的认真程度却丝毫不亚于他周围的那些年轻的古籍修复师。

  尽管年事已高,但师有宽还没想过要休息下来,他甚至坚定地说,“干到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师有宽老人算了一笔账,现在全国发现了约3000万册古籍,需要紧急修复的约1500万册,而现在全国专业的修复人员只有200多人,而且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分布的人数会比较多,由于我省对古籍修复较为重视,所以有7个专业人员对古籍进行修复,像一些省份甚至全省只有一到两人从事这项工作,“目前全国的200多名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就算每人一年以最快的速度修复一百册,全国全年才能修复两万册,这就需要500到700年才能修复完成。”

  这样的数据也正是老人所担心的,不过好在,现在已经开始有像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科何谋忠这样的新人在扩充着我省的古籍修复队伍,可是人员的增加和古籍的破损速度完全没有办法相比较,古籍修复队伍,亟待加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