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炖肉 千年前肉类如何保存至今?
考古专家推测,临潼秦汉古墓出土的黄牛肉应该是我国目前保留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临潼区湾李村共发掘墓葬312座,特别重要的是在编号 M208 古墓的铜敦中保留盆满钵溢的肉制品,肉制品虽然已碳化,但仍能用肉眼看到一根一根的肉丝,保留的腱膜还有弹性。铜敦中保留盆满钵溢的肉制品究竟是什么肉?它们如何能够历经两千多年的光阴而保存至今?
这一考古发现被公布于众后,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此前,宝鸡西周贵族墓地考古中,在清理一件盛着半鼎东西的青铜鼎时,考古专家随意地拨弄了几个,就从其中发现了一个如同肩胛骨的动物骨骼,经过三千年的青铜锈浸,它已变成了浅绿色的“绿骨头”。这件青铜鼎中无疑是“一锅肉”!同样让人惊奇的是,两年前,考古人员在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战国秦墓时,发现一个青铜鼎里盛着半鼎“骨头汤”。
那么,面对如此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我们又该如何对其做进一步的保存与研究?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文物考古、保护专家,揭开了考古发现的神秘面纱,还原了几千年前贵族们的“酒肉”生活场景。
秦汉古墓出土炖牛肉
为配合道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09年6月至12月和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先后两次在临潼区湾李村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312座。其中秦汉的墓葬共计282座,其余为唐墓和明清墓葬。尤其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的是,在出土的一件铜敦中竟然保留盆满钵溢的肉制品。
铜敦出土于编号 M208 的古墓。该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遗憾的是,该墓底东南侧有一长方形盗洞,略斜打进墓圹且打破墓底,该墓被严重盗扰。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考古人员分析该墓应为战国晚期,墓主人应该为一平民。
位于木椁内东北角的2件随葬铜器,虽离盗洞很近,却得以幸免。两件铜器为铜敦和铜壶。该项目考古队队长胡松梅说,铜壶装的应该是液体,但因时间久远早已挥发;铜敦与篮球大小差不多,直径20余厘米,锈蚀严重无法揭开且非常重,考古人员立即用厚实的黑色塑料袋包裹送到文物保护研究室。
铜敦里到底装的啥?在研究室,文保专家、助理研究员宋俊荣负责具体清理和保护,当她仔细清理完外表后发现,要打开铜敦非常困难,就决定用凿子慢慢松动上下接口处。忽然,一股刺鼻的味道散出,里面有东西流出。她立即停下来并再次盖好,马上将这件事通知考古队队长胡松梅。
次日考古人员再次打开后,除了一股刺鼻的酸味外,眼前景象令考古人员大吃一惊:一块块碳化的东西,将铜敦装得满满的。这些碳化物是什么,立刻引起大家猜测。最后考古人员决定拿出一块掰开看看,结果发现里面有白色的弹性肌腱膜和一根一根的肉丝。
铜敦是古代的一种食器,由此胡松梅等专家推断应该是一块块的肉制品。省考古研究院资深专家张仲立现场查看后,也推断可能是肉制品。
如果是肉制品,又会是什么动物的肉?如果铜敦里有动物的骨头,就可以进行进一步推断。但为了保护文物的原始状态,考古人员不能把它全部倒出来找骨头。经过X光的透视和分析,也没能看到有骨头存在的证据。后来,经过与中科院有关专家沟通,考古专家决定通过蛋白质分析来寻找真相。今年经过几个月不断的测试,最终鉴定为黄牛肉。
“这个结果和这批墓葬中陪葬有大量的带骨的黄牛肉制品相一致。铜敦里的谜团至此得以揭开,原来是盆满钵溢的黄牛肉制品。”胡松梅说,铜敦中两千多年前的肉制品能保留至今,除了和铜敦本身密封严实有关外,恐怕和肉质品本身经过处理(风干或腊肉)和墓葬形制竖穴土坑墓都有很大的关系。专家推测,这应该是我国目前保留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
据介绍,在282座秦汉墓中,67座墓葬陪葬有带骨的动物肉制品(因肉质腐烂,只能看到动物骨骼),占全部墓葬(312座)的比例较高,占到21%。在随葬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放置在墓室里,另一种是放置在陪葬的陶器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编号为 M122:5 的陶鼎中发现一只完整的鸡骨骼。史料记载鼎中乃盛肉食,在正式场合鼎里的肉块相当大,陶鼎中放入鸡是通过随葬品反映墓主生前的豪奢生活能使茔葬者得到更大的满足。
佐酒吃肉商末周初已流行
2012年6月22日,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村民在修建房屋开挖地基时,无意间发现的一座西周早期贵族墓葬。文物部门闻讯而动,当即展开了抢救清理。
根据出土器物,考古专家初步断定该墓葬为商末周初的贵族墓葬区。该墓葬长4.3米,宽3.6米,距离地表深2.4米,两椁一棺形制,墓主头南脚北,仅留部分骨骼。经过近半个月的抢救性发掘清理,共提取出包含了六鼎、六簋、六卣等在内的大件青铜礼器14种近30件。据陕西省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负责本次西周贵族墓考古的考古队队长刘军社介绍,石嘴头村西周贵族墓葬属于商末周初,目前所见的青铜文物主要是食器、酒器、车马器和兵器,还有众多的贝类和木质器物,文物数量应超过200件。
令人惊喜的不仅如此。2012年7月5日,当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军社从考古人员手中接过一件密封的青铜卣轻轻摇晃之时,意外发生了:“有东西,有水声,估计是酒!”
参与考古发掘的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辛怡华说,青铜卣中的酒无疑应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时间最久的酒,虽然其具体成分目前仍然不清楚,但其与“禁酒器”——青铜禁等青铜礼器相伴而处的考古现实,让人们不禁思考墓主人对酒的态度应当是“饮而有度”的。
在清理一件盛着半鼎东西的青铜鼎时,专家随意地拨弄了几个,就从其中发现了一个如同肩胛骨的动物骨骼,经过三千年的青铜锈浸,它已变成了浅绿色的“绿骨头”。
千年狗肉火锅藏身机场下
这件青铜鼎中无疑是“一锅肉”!墓主人在地下也有享受生前“酒肉”生活的权利!
有酒有肉,还有品尝酒的用具——斗、爵与禁。如今的人们经考古得窥三千年前贵族们的“酒肉”生活场景。中国三千年前的商代盛行饮酒,在晚商时代甚至出现过“酒池肉林”的现象。代商而起的周人也正是以惩罚商人的饮酒无度等腐败行为相号召,联合众多部族推翻了商人统治,但其承传的商人文化也是明显的。
青铜鼎中盛的就是“一锅肉”!其实,这个想法绝非空穴来风。在前年西安咸阳机场的秦墓考古中,一件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的铜鼎打开盖子时,就惊奇地保存着半鼎骨头汤,汤表漂浮着青铜挥发出来的绿斑锈物质,汤色混浊而骨头清晰。经动物学家鉴定,这个盛着绿骨头的鼎内竟然是“狗肉汤”。2010年11月2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战国秦墓时,有了重大发现。这座战国秦墓的规模不太大。据西安咸阳机场考古队队长刘呆运介绍,在这座竖穴土坑墓的小龛里,他们清理发现了3件陪葬器物,一件为铜锺,高35.2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4.2厘米;一件为铜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还有一件是漆器,由于是木头做的,早已腐朽化为灰烬,只剩下漆器的铜底座和漆器上面的小盖子。
铜锺和铜鼎没有十分独特的地方,但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他们在搬运器物时感觉里面有东西,推测装的是液体。考古人员将器物运到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打开一看,发现铜锺内有一半的液体,而铜鼎内的骨头汤是以前考古界从未见过的。
此前几日,考古人员在这座墓旁边的另一座战国秦墓里发现了相同大小的铜锺、铜鼎、漆器,还有一头牛的左半边骨头。遗憾的是,铜锺的盖子有破损,里面仅残留少量液体,而铜鼎残破严重,还未进行清理。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揭开铜锺的顶盖,发现锺内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液体,液体微浊、半透明,隐约能看到器底,闻之无味,锺底有一个残碎的小陶器。考古专家说,锺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用来盛酒用的。他们推测,这些液体可能是当时的“陈年佳酿”,里面的小陶器可能是打碎的小碗,推测是故意打碎放进去的,目的是方便墓主人“饮酒”。初步估计,铜锺内的液体至少有两三斤。
再揭开铜鼎盖,则更为惊奇:铜鼎内竟然还有半鼎骨头汤,汤内竟浸有数根骨头。汤色浑浊,汤表漂浮铜鼎脱落的绿斑锈,鼎内骨头由于绿锈浸渍,部分已变为绿色,骨头物种目前尚无定论。刘呆运说,以前只知道鼎是古代礼器中的食器,用来煮肉盛肉的,这次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骨头汤的发现在我国考古界尚属首次。
经过专家鉴定,骨头为不到一岁的小公狗的骨头,因铜鼎密封较好,汤至今没有挥发。
另外,考古人员还在青铜钟中发现了疑似酒的液体。专家分析,虽然两者的液体都有待检测,但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墓主人一定是鼎食之家的贵族,生前喜好酒肉,死后也就享用不已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