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白鹤梁水下文物环境保护科研基地挂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游客正透过观察窗口观看水下题刻。

昨日,记者从涪陵区获悉,重庆大学白鹤梁水下文物环境保护科研基地已于近日挂牌成立,这意味着长期困扰管理者和游客的“水浑、文物看不清”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据悉,基地建成后,科研人员将对保护体内的水环境进行长期跟踪,并制作水环境保护方案,切实保护白鹤梁题刻。

现状:题刻字迹更清晰

昨日,记者来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透过观察窗口看到,水下题刻字迹、石头纹路都清晰可见,水中几乎很难见到漂浮物,也没有过去“雾蒙蒙”的现象。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的水还是浑浊的,绝对达不到现在这样的清晰度。直到去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与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展《白鹤梁题刻水环境现状分析》科研课题。经过多次提取水样、石质成分科学检测数据分析,科学客观地揭示了保护体内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白鹤梁水循环系统操控运行提供科学依据,水下文物保护科学应用效果初显。

记者了解到,今年白鹤梁水电能耗与去年同期比较明显降低,保护体内水质清晰度和可见度达到95%以上,有效提升了参观效果。

“如今重庆大学白鹤梁水下文物环境保护科研基地成立之后,将成为白鹤梁水下科学保护的坚实依托,把监测分析与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水下题刻保护与展示,科学地保护好珍贵文物。”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胡黎明说。

过去:浑水曾导致闭馆

据介绍,由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目前为止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其技术具有独创性,出现的诸多问题还无经验可参考。胡黎明介绍,自2010年开馆以来,水下博物馆运行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石刻出现病害、微生物对石刻造成影响、藻类暴发、构件腐蚀等,严重威胁到了题刻文物的安全,也影响到了游客的观赏效果。

据介绍,题刻保护体内水体透明度周期性不稳定的问题最让人头疼。“曾经甚至因为水体太过浑浊导致博物馆不得不暂时对外关闭。”胡黎明说,保护体内的水体受外部长江水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江水透过周围的砂岩、页岩等渗入保护体内,使得保护体内也出现夏季水质透明度较差,秋、冬季节水质透明度较高的现象。

探因:水浑有四大诱因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梁建军博士告诉记者:“目前主要是藻类滋生、泥沙沉积、循环水系统不完善及钢构件一定程度腐蚀等问题影响水文题刻观赏及保护。”

梁建军介绍,通过长时间观察和分析发现,有四大问题造成了水体混浊,并使题刻的保护存在安全隐患。题刻保护体内滋生了大量绿藻,影响水体透明度,侵蚀题刻;保护体内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题刻字迹模糊,影响观赏效果;过去保护体内的水源主要是自来水和循环水,含氯量低不能抑制微生物,且无消毒措施;保护体内灯饰、观察窗等部位钢构件存在锈蚀现象,对水体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对保护体结构安全性具有潜在威胁。

攻关:新循环系统净水

“我们针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一套特有的循环水系统。”梁建军说,循环水系统使水下保护体成为一个特殊的无压容器。通过控制循环水系统内水的浊度,获得纯净的水质,保证游客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控制循环水系统各运行程序,将保护壳体内外压力差控制在一个范围,确定壳体的无压容体概念构想得以实施。

梁建军说,这套循环水系统首先抽取长江原水,送至岸上的竖流式沉淀池、出水管配加药装置,加混凝剂,经过管道混合器,使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聚集成团,提高过滤效果。再抽取竖流式沉淀池内的水,到全自动净水器进行除浊度处理,出水到中间水箱,经过磁化器后送到活性炭过滤器,由活性炭吸附水中有机物,再经过精密过滤去除破损活性炭粉末,进一步降低浊度,然后到钢制水箱待用。

专用过滤器与长江水相通,形成一个连通器系统,以保证穹形内外水压系统。长江水位高时,通过专用过滤器简单过滤,顺流进入水下保护体内;当水下保护体内的水压高出长江水位时,逆向流出,同时对专用过滤器有一定反冲洗功能。

新闻纵深

涪陵本月赴美吆喝白鹤梁旅游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刚做好提档升级工作,现在水下可见度又有提高,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做好旅游宣传工作。”胡黎明告诉记者,此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已经到成都、天津、青岛、武汉等城市做了旅游宣传,并和长江流域的旅游公司签署了相关协议。今年8月,还将白鹤梁旅游卖到了南非,本月将把“吆喝声”带到美国,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名声推出国门。

据介绍,白鹤梁水文题刻是三峡文物景观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水文题刻,它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至20世纪初1200多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的长江水文资料,形成共计160余幅题刻、20余幅图形的水文题刻群。

责任编辑:lmk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