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带领专家组到武威市调研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保护工作

9月21日至22日,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带领有关专家赴武威市专题调研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保护工作。初世宾、王旭东、俄军、苏伯民、樊再轩等专家和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同志等参加调研。
  9月21日,调研组在武威市召开了“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塑像抢救保护修复项目”阶段性验收会。与会领导和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汇报,现场查看了保护修复的壁画塑像,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专家组认为,已完成抢救性保护修复的塑像、壁画修复原则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达到了抢救性保护的目的,同意通过阶段性验收。马玉萍副局长要求武威市、凉州区文物部门及天梯山石窟管理处协调项目承担单位进一步完善文物修复档案,年底前抓紧完成该项目的全部修复任务,尽早进行结项验收。
  专家组在实地查看尚未修复的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保存状况的基础上,9月22日上午,来到天梯山石窟进行实地调研,查看了天梯山石窟陈列馆的基础设施,围绕进一步全面完成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的保护及利用工作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对天梯山石窟文物的保护修复、保存条件和环境、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马玉萍副局长指出,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保护的任务量十分繁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很大。武威市、凉州区应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明确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全面推动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的全面保护和利用工作。一方面,要在《天梯山石窟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做好天梯山石窟陈列馆的改造和环境监测等工作,为文物保护存、展示创造适宜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在尽快完成“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塑像抢救保护修复项目”收尾工作的同时,统筹考虑,抓紧协调解决文物现状调查、修复和存放场所,创造必要工作条件,力争及早启动剩余搬迁文物现状调查和保护修复方案制定工作,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后申请专项经费实施保护工作;同时,市、区文物部门要以实施保护修复项目为契机,培养文博业务人员,促进文博专业保护队伍。她要求敦煌研究院和省博物馆要发挥文物科技保护领军单位的作用,积极支持并协助武威市和凉州区开展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保护工作。在编制保护 方案时,要统筹考虑修复后文物的展示利用工作。同时,要以现有的古代壁画塑像保护修复技术为支撑,进一步加强研究,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修复工作完成后,不仅要拿出修复报告,还要拿出研究报告。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约60公里的黄羊河畔,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被称为中国的石窟“鼻祖”,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我国石窟艺术发展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省政府报请文化部同意后将除大佛窟外的其他文物搬迁至省博物馆保存。199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在原址、原位修复天梯山石窟文物。在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下,武威市先后完成了天梯山石窟大佛窟防渗水围堰工程、天梯山石窟陈列馆建设和窟区环境整治等工作。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保存于省博物馆的天梯山石窟文物,除少量留存省博物馆外,其余移交武威市凉州区天梯山石窟管理处保护管理。由于时代久远,加之搬迁前后保存环境的变化,导致天梯山石窟文物大部分存在程度不同的病害,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1992年至2002年,省博物馆陆续修复保护了其中的14身塑像、近6平方米壁画。2006年4月,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处委托敦煌研究院,在对搬迁回武威的部分塑像、壁画进行全面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制订了《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抢修方案》,经省文物局申请,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随后,敦煌研究院和省博物馆按照抢修方案开展了天梯山石窟抢救性修复工作。目前,已抢救性修复塑像20身、壁画约90平方米。(甘肃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朱森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