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铜墨盒的收藏三要素


江苏泰州 赵玉刚
我国的刻铜艺术起源于商代。其中,集书画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身的刻铜墨盒至清代中晚期才盛行,并将刻铜艺术推向顶峰,驰名中外。《天咫偶闻》中记载:“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玩,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石砚寥寥。”刻铜墨盒所受青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故其又享有“最后的文玩”之称誉。
笔者历经搜罗整理,集藏了近千方名贵墨盒,根据多年收藏的经历和探讨研究所得的经验,略叙三点关于刻铜墨盒收藏的要素,以飨读者。
一、关注名家、名刻、名制。因为刻铜墨盒融錾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绘画、书法、诗词、印章成一器。它凝聚着书画名家和刻铜高手的共同心血,为联袂之作。在我的藏品中,书画名家有陈师曾、刘春霖、齐白石、陈半丁、徐世昌、王雪涛等,他们的书画作品相继被搬上了盒盖。书法錾刻更是呈“百花齐放”,有钟鼎文、石鼓文、瓦当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刻铜高手有“刻铜圣手”陈寅生、姚茫父、张樾丞、张寿臣等;名作坊号有“万丰号”、“同古堂”、“万礼斋”、“古松斋”等。
二、刻铜墨盒不仅是文房用品,也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我的藏品中,从材质角度看,有紫、白、黄铜、纯银、黄铜镀银之分,更有将紫、黄、白铜集于一身的“三镶”工艺;从造型上看,有圆形、椭圆、扇形、方形、古琴形、书卷形等各种形态;从大小尺寸看,既有“彪形大汉”型,也有“袖珍迷你”型。故设计新奇、造型特异的墨盒当属精品之作。
三、“去粗取精”,研读刻铜墨盒的历史符号,解析丰富的文化内涵。刻铜墨盒不仅是文人雅士、商界学堂的必备物,也是庆贺寿诞、喜结良缘、工程竣工、励行明志等馈赠之物。因笔者也热衷于红色藏品的收藏,故一方早期由“陕西省军区制”、朱德题词的墨盒尤让我爱不释手。盒面的通体刻铜铭文是“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和军事技术水平,使自己成为人们解放军的优秀战士”,铭文遒劲有力,结字秀丽,更为祖国的“钢铁长城”作出最好的诠释。
如今,刻铜墨盒虽然淡出了我们生活的视线,但它因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成为收藏界中的“骄子”。它高歌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激发着笔者继续认真学习,继续强大着“最后的文玩”的群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